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网友仿照“沁园春•雪》对雾霾天气的调侃:“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

下面是网友仿照“沁园春•雪》对雾霾天气的调侃:“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请另写一首诗词或者歌词,仿其形式,调侃一下雾霾天气。

 

《虞美人》:蓝天白云何时了,星星知多少?九州昨夜又雾霾,牛郎不堪回首月明中。高楼大厦应犹在,只是空气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城风絮四处游。《再别康桥》:悄悄的风走了,不如雾呼呼的来。风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粒尘埃。C 先说黄花梨受到伤害,再说受伤后的结果,最后小结。 【解析】答题方法如下:①明确题干要求:是自选话题还是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在修辞、字数、语境、句式有没有要求。②参透例句特点。除了看例句的修辞、句式,还要看上下句、对应句乃至整个语言材料的思想主题、情感态度、语体色彩、情调氛围、词语使用等有什么特点。③形式上亦步亦趋:仿写句子在外在形式上与原句保持一致,可以采用例句(或语段中的上下句、对应句)的格式,保留部分词语,确保结构上的一致。④内容上合理想象:仿写句子在内容上应当与原句神似,可以就例句(或语段中的上下句、对应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可以从相似、相反的角度进行联想,确定仿写内容。⑤格调上和谐高雅:在合乎以上要求的前提下,仿写的句子还要做到立意境界高、语言有文采、有一定的意蕴情趣,具有哲理与启发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与蛋白质构成的,它是一种1.         的生命形式。它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因此,2.           ,它就不能独立地自我繁殖,也没有了任何生命活动,成为一个非生命体。只有遇到宿主细胞,3.          。所以病毒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琶行》)

3.萧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民擅取            听:听任

B.天下传以为          式:格式

C.弼为相,守典故        典故:先例

D.帝虚位五起之          虚位:空着职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①少笃学,有大度

②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

③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④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⑤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⑥自弼立法简便周尽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弼自幼好学,才华出众。范仲淹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在驿馆中招待使者,执政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却撤除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隔占宋朝国土,富弼不顾朝臣的一致拦阻,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2)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

①在我看来,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座山,也是一座人格的丰碑。作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奠基者,他还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

    ②1904年,张伯苓和严范孙一起创办了南开中学。在后来成为名校的现代新式学校中,南开中学创办最早。在由封建传统教育进入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型时期,南开中学的诞生及其以后一系列的办学实践,确实起到了开一代先风的作用。

    南开的办学理念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20世纪30年代,在《南开双周》、《南开高中》、《南开校友》、《南开童子军》的创刊号上,张伯苓校长的题词是“以服务为目的”。

    ④张伯苓在南开施行的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就是和我们的许多学校相比,仍然是十分领先的。其中较著名的就是施行“四十字镜箴”。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立了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严范孙书的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种做法在当时,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甚至连来校访问的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都赞叹不绝,回国后四处宣传,“镜箴”及相关照片还上了美国的报刊。

    ⑤亲历过“国帜三易”的张伯苓,一直将爱国热情同教育救国的理念融为一体。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和亮点。在每周三固定的修身课及不定期的各种集会上,都要对会场进行一番精心布置,讲台上必定高悬国旗,两旁大书“爱国”二字。1916年,张伯苓想起他几年前在美国看到美国学校的学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向国旗行礼的场面,便决心也在南开仿效实行。于是学校每天都会在黄昏时吹响旗号,三三两两漫步校园或闲谈的学生,只要一听吹号声,都会不约而同地止步立正,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⑥张伯苓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最杰出的先驱者。这首先表现在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上。中国人向来私念重,缺乏公德意识,而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国民弱性,培养密切合作、集体为重的观念意识。他还认为,体育比赛能培养同学们公平竞争、以技取胜的观念,真正的体育精神乃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最佳成绩,以豁达乐观的情绪和心态来对待失败的态度。南开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当时是全国一流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学校千余名学生,共有15个蓝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张伯苓大力提倡普及体育, 他一直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德、智、体、群四者并进,明确宣称:“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⑦张伯苓作为南开学校的校长,两袖清风,生活十分简朴。几十年中,先生四处奔走,努力募捐,靠“化缘”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但是,他从没有在自已身上乱花一分钱。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教育无小节,处处楷模。张伯苓酷爱听戏,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天津戏院听戏;他虽然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当他们在天津表演时,张伯苓决不前去捧场。张伯苓以身作则,行为师表的故事在南开有口皆碑。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谆谆告诫学生不要抽烟,但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当场质问校长说:“您不许我们抽烟,您为什么自已还抽烟呢?”张伯苓顿时无话可说。沉思了一下,他便当场明确表态:“这个问提得好,现在我宣布马上戒烟。”说着,他就把随身带的烟杆折断了,在场的全体学生被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凭着顽强的毅力,成功地戒除了烟瘾。在他人高尚人格的感召下,南开学校形成了铁的纪律和良好风尚。

    ⑧作为一所私立学校校长,张伯苓因其名望功业得到社会和高度认可和尊重。他把毕生献给了南开和中国的现代教育。一所中学,出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总理,拥有如此一流的时代骄子,在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史上,很难有第二所中学可以匹敌。

    ⑨一所私立学校,一位平民出身的校长,靠什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奇迹?还是用张伯苓校长的话说明吧:“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称张伯苓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并培养出了以周恩来、温家宝为杰出代表的一流学子。

B.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所立的“四十字镜箴”令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赞叹不绝,正因为他四处宣扬,“镜箴”及相关照片才上了美国的报刊。

C.南开中学每天都会在黄昏吹响旗号,学生们只要听到号声,就都会面向国旗行注目礼,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

D.张伯苓处处以身作则。他酷爱听戏,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戏院听戏。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精心选材,记述了张伯苓的办学实践和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再现了一个现代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2.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在张伯苓看来,一个人要创造辉煌的奇迹,需要“终身努力”。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