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人的礼物
(美)马林·汤普森
我18岁的时候,离开了在美国的家,到英国的利兹大学读书。在这里,我生命中有一段既激动又痛苦的经历。说激动,是因为进利兹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就在我入校不久,我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英国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还没有适应周围的的一切,就要独自一人默默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一天,我在超市买东西时,发现一位老者一手拎着一袋苹果,一手拄着一根拐杖,步履蹒跚。我赶紧跑过去,扶住他并替他拎着苹果。
“谢谢你,姑娘。”他说,“不要替我担心,不碍事。”他对我笑,让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他不只是用嘴在笑,而且明亮的蓝眼睛里也漾着笑。
“我能陪您走一段吗?”我问,“免得这些苹果过早地变成苹果酱。”
他听了哈哈一笑,说:“这可就要让你费事了。”
他告诉我他叫伯恩斯,路上,伯恩斯先生的身子几乎全部要靠那根拐杖支撑。到了他的家,我帮他放好东西,并帮他准备了英国特有的下午茶。他没有强烈地拒绝我,我把这看作是对我帮助他的答谢。
我问他以后是否还能再来看望他。他笑着说:“我从来不拒绝好心姑娘的帮助。”
第二天,我还是在那个时间来到他家,帮他做了一些家务,虽然他没有请求我照顾他,但他也没有拒绝我的帮助,他那根拐杖足以说明他的确需要帮助。他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我告诉他,我的父亲刚刚去世,但我没有说更多的事情。他让我看了桌上的两张镶在镜框里的照片,这是两个女人,一个显然比另一个年长,却长得非常像。
“这是玛丽”,他指着照片说,“我的老伴,已经去世6年了。那是艾丽丝,我们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她比她母亲去世得还早,对玛丽打击真大啊!”
我流下了眼泪。我为玛丽流泪,为艾丽丝流泪,为老而无助的伯恩斯先生流泪,也为我的父亲流泪,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我竟未能亲口与他道别。
我一周看望伯恩斯先生两次,时间是固定的。我每次来,他都坐在椅子上,一旁的墙上靠着他的拐杖。他对我的到来似乎总是非常兴奋,尽管我对自己说,我是为了照顾这个老人,但我还是因为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感到高兴。
我给他准备了下午茶,我们的交谈就开始了。我告诉他,在我父亲去世前两周,我曾因一件小事与父亲发生了争吵,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向他道歉了。
虽然伯恩斯先生也不时插上几句话,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听我说话。他不只是在听我说话,更是像海绵一样吸进我诉说的每一点内容,并用他的经历及时佐证我的话。
大约一个月后,在一个“非看望日”,我打算去伯恩斯先生家。我没有预先打电话,因为我认为我们似乎不需要那样的礼节。进了他的家,我发现他在花园里干着活儿,手脚麻利,动作轻快。我惊讶万分,这么利索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用拐杖?
“哦,姑娘,你来了。这次让我给你沏一杯茶,你看起来累了。”他说。
“可是,”我结结巴巴地说,“我想……”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姑娘。你第一次在超市看到我那天,我扭伤了脚踝。”
“可是,您是什么时候康复的?”
他的眼睛眨眨,看上去既快活又怀着歉意,“我想,我们见面的第二天我的脚就好了。”
“可是,为什么呢?”我纳闷地问。他显然不会为了骗我为他做下午茶而故意装出无助的样子。
“第二天,你又到了我家,从你的话中,我知道了你的苦闷。对你父亲的死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你感到孤独和沮丧。我想,这个小姑娘需要一个老东西的肩膀依靠一下。但是我发现,你在告诉自己,你来看望我是为了照顾我,而不是为了你自己。如果你知道我其实非常健康,你还会再来看我吗?我想,你需要对人诉说,对一个年长的甚至比你父亲还年长的人诉说。”
“那这根拐杖呢?”
“哦,这的确是一根好拐杖,一般情况下,我用它郊游和爬山。也许什么时候你愿意与我一起去。”
不久,我们一起去爬了山。伯恩斯先生,一个我打算去帮助的人,帮助了我,送给了我一份用时间精心包装好的礼物。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他说,‘不要替我担心,不碍事’”一语是伯恩斯先生的客气话,它又为后文埋下伏笔。
B.伯恩斯先生让“我”看桌上的两张镶在镜框里的照片,是为了激起“我”的同情,让“我”知道老人的命比“我”更惨。
C.在父亲生命最后的时刻,“我”竟未能亲口与他道别,这种对长辈的歉疚,“我”想通过对伯恩斯先生的帮助来弥补。
D.刚到英国的利兹大学读书,“我” 激动而痛苦着,因为遇到伯恩斯老人并得到老人的帮助而激动,也因不能接受父亲去世这个事实而痛苦。
E.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多变。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2.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拐杖”在小说中的作用。
3.通读全文,谈谈“老人的礼物”指什么?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创造了特殊的“文法”,如梁架做法、瓦作做法、青绿点金法和院落组织法等。
B.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我国建筑的构造规则和组合方式。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作者指出中国建筑文法的主要特征是木框架石作做法。
C.如果说“瓦作做法”是中国建筑屋顶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盖顶的瓦、翘起的翼状檐角、檐前部的飞椽、承托出檐的斗拱和各种瓦饰,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D.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种文法也可称“彩画作做法”。
2.下列对斗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斗拱组合法至迟在春秋时已普遍应用。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
B.宋代已明确了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并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来按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出檐和屋顶,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拱”是指在一幅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一层层逐渐挑出的拱形短木,“斗”是指两层拱之间垫着的斗形方木块。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B.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
C.院落组织法的应用,能体现中国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的空间处理上与欧洲系统的不同。
D.庭院建筑将户外空间中的阳光、空气、花木等组织到建筑范围之内,让居住者享受自然生趣,也是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束发 ②而立 ③垂髫 ④总角 ⑤期颐
⑥弱冠 ⑦耄耋 ⑧不惑 ⑨花甲 ⑩豆蔻
A.②⑦⑤⑧① | B.③④⑩①⑥ |
C.①③⑤⑥⑩ | D.④⑥⑨⑩②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士”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之一。在“士’”的阶层中, 。 。 , 。 , 。这种精神,是那个时代英雄主义的价值体现。
①所谓“知己者”,就是那种有声望,能信任和重用门下食客的主人
②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优厚待遇
③有一种风气,即“士为知己者死”
④士们总是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⑤这些主人对投奔自己的士非常器重
⑥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
A.③①②⑥④⑤ | B.③①⑤②⑥④ |
C.④⑥①⑤②③ | D.④⑥⑤②③①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C.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斤斤计较不可。
D.楼梯又高又陡,不过别里科夫滚到楼下却安之若素,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近日,2014年我省小麦良种采购项目顺利开标,成为全国唯一连续8年组织实施小麦良种省级政府集中采购的省份。
C.目前,中国外交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既为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做出重大贡献,更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D.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