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寓居夔州时所作。逾依: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2.本诗最后两句想象的内容是什么?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月,月下幽静的山,群星稀少的夜空。(答出两点1分,6点3分) 2.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解析】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只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认真读诗句,不难总结出:这首诗的前六句描绘了:天空中,孤月朗照,清辉满楼;江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烁;月光从窗口投射进来,华丽的席面,显得更加柔美;山谷更加空荡、宁静,群星更加稀少、疏远的宁静、柔美的画面。本题据此归纳即可。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分析诗歌的形象,要回答“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这一问题,主要是结合诗句分析,但应注意根据内容加以概括。比如,本题,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本题可以据此组织答案。注意:此题只需要概括,不要分析,先要判断“几幅”,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的是要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如第一句: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意思是对的,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回答,只要读懂诗句内容即可,尾联的前一句写眼前的月亮,后一句虚写,想象到千里之外家乡的亲人也共同沐浴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希望天涯各处的亲人们都共同沐浴美好月光的美好心愿,同时也表达出自己长期滞留在异乡,久久不能回家的无奈,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是对于诗句的分析,应该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解答。尾联句中,诗人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实写;眼前的清辉,是虚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注意这里要先要分清虚实,“故园松桂发”是诗人的想象,属虚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虚中又有实;“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又有虚,还有表达效果的分析,这是关键。 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功进左副都御史。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使。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名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答: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答: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答: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查看答案

诗人木心有一首诗叫《从前慢》,诗中写道“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在分秒必争,不肯输了岁月。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随”字意义简单而丰富:跟随、随顺、随便、随手……随,是一种现象,一种姿态;随,是一种哲理,一种境界。请以“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随笔训练(关键环节考核题)

关于冬天,关于雪,古人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句。比如高适的《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笔下的冬天的雪景是怎样的呢?请你写一段文字,描写冬日的雪景,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字数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