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记傅雷 杨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有一次,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记傅雷

杨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忙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恢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

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悬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傅雷翻译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傅雷两次偷偷打开门阻止孩子偷听大人讲话,呵斥赶跑他们,表明了他的严肃,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父。不过这也表现了傅雷的孩子气。

B.梅馥一面抢先责骂儿子,一面挡住丈夫的盛怒,温言告诫。这些都表明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傅雷在本质上相同,只是策略不同。

C.杨绛对傅雷在北京翻译工作会议时大挑别人翻译谬误的做法提出委婉的建议,认为他的做法过于直接,应该先从自身去挑毛病。

D.在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后,傅雷熟读老舍的小说来使自己的译文生动活泼,可惜没有再多读几家书,以致未能解决译笔呆滞的毛病。

E.本文通过记述和傅雷共同度过的时日,择取一件件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翻译家形象,也让我们反思那段惨痛的历史。

2.傅雷为什么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杨绛却认为他很随和;有人爱说傅雷狂傲,杨绛却说他虚心,这矛盾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在文革初期,傅雷不堪受辱,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认为傅雷应该忍受委屈活下来,这样会翻译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你对此是如何看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在当时社会,傅雷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孤弱得无以自卫,渺小得像一只小老鼠。②傅雷觉得自己像老鼠那样,有个安身的“洞穴”——书斋,自己只潜身书斋作翻译工作,在书斋这个“洞穴”口窥望外面的世界。(每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3.不矛盾。①固执体现在傅雷满头棱角,脾气急躁,不善于在世途上圆转周旋,表现了他耿直的一面;随和体现在傅雷在好朋友面前,有事和朋友商量,并接受朋友的批评,从谏如流。②狂傲体现在信手拈来一些翻译家谬误的例子,不留情面,但狂傲的背后更多的体现了一位不通人情事故、忠诚于自己事业的翻译家形象;虚心体现在对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不满足于现在,向朋友虚心请教。 4.观点一:赞赏傅雷的做法。①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②傅雷具有孤傲、倔强的性格,在屈辱面前愤而自杀,符合傅雷的一贯性格。③傅雷以死明志,是对黑暗势力的有力反抗,为后世张扬了一种不屈精神。 观点二:认可其他人的看法——保全性命。①世上最可宝贵的是人的生命,只有生命存在,才能继续战斗和奉献。②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能屈能伸才显英雄本色,才能做出大的事业和成就。③活着并不一定就是向黑暗势力的妥协和退让,失去的只是可怜的自尊,得到的却可能是对敌人最终的胜利。(选择一个观点作答。每一点3分,答出3条给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题中,A.“表现了傅雷的孩子气”不准确。 B.梅馥的做法是丈夫盛怒时的一种缓冲,其实并不能显示她的教育孩子问题。D.与原文意思不符。E.记录傅雷的小事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也让我们反思那段惨痛的历史”的说法不能涵盖全文。 2.题干问的是“傅雷为什么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这是考察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关键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首先应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文中的答题区域。答案集中在文章第二节,“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 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考生找出关键语句后,总结概括,形成答案。 3.题干问的是“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杨绛却认为他很随和;有人爱说傅雷狂傲,杨绛却说他虚心,这矛盾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固执与随和”“狂傲与虚心”从全文入手,考生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事例加以概括,形成答案。答案应该包括两部分:观点+事件。每一点需写出相反的两个方面。 4.题干问的是“在文革初期,傅雷不堪受辱,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认为傅雷应该忍受委屈活下来,这样会翻译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你对此是如何看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解答探究性题目,应联系社会现实结合全文来组织答案。答案应该包括两个方面:观点+理由。自圆其说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打完这盘台球

[法]都德

仗已经打了两天。

这些兵士是在倾盆大雨之下背上背着背包度过这一宵的因此都疲惫不堪。可是你看已经长长的三个钟点了就任凭他们手扶着枪在大道的积水滩里、被雨水渗透的田野烂泥里挨受着入骨的寒气。

他们在这里干什么呢?情况怎样了呢?

那些尊大炮炮口向着丛林好像在窥视什么东西。掩蔽起来的机枪牢牢瞄着天际。一切都准备齐全只待进攻。为什么不进攻呢?还等待什么呢?

原来是等候命令而总司令部却迟迟不下命令。

可是总司令部并不远。就是这座路易十三式的古堡被雨洗过的红砖在半山坡的矮树丛中闪闪发着光平整的绿色浅草地夹在两行盛开的盆花之间一直伸展到正房的阶前。饭厅的窗户都面临大门石阶开着从窗口望进去可以看见杯盘狼藉的饭桌拔去塞子的酒瓶暗淡无光的空酒杯都憔悴地留在弄皱了的台布上。在隔壁屋子里有说话声、笑声、台球的滚动声和互相碰杯声。原来元帅正在打他那盘台球这就是军队为什么在那里等待命令的缘故。元帅一打上台球天塌下来他都不管世上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把这盘球打完。

打台球嘛!

这是这位伟大军人的癖好。他站在那里严肃得跟身临战场一样穿着军礼服胸前挂满了勋章眼睛冒火两颧通红宴会赌兴酒意都催得他劲头十足。他的副官们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殷勤恭顺他每打一球他们便钦佩叹赏得五体投地。

跟元帅打台球的对手是一位参谋本部的矮小的大尉他是打台球的第一把能手能够把世界上的所有元帅打个落花流水可是他懂得和他的长官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表示敬意的距离他留着神不要打赢可也不要输得太容易。他正是一位人们称为有前途的军官。“留神!小伙子!元帅已有了十五分你是十分。应该照这样对付到底对你的晋级来说这比在外边跟那些人一起让淹没大地的泉涌似的雨水浇着用处大得多。”这大尉就这样心里默念着。

这盘球打得真精彩。象牙球滚来滚去互相挨身擦过两色交错着。突然天上闪过一发炮弹的火光。一阵隆隆的响声震得玻璃颤动。大家都吓了一跳焦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有元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他哈腰歪在台子上正在琢磨一杆子“嘬球”的绝妙效果。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嘬球的效果!……

看!又是一片火光紧跟着又是一片。大炮一发跟着一发一发比一发快。副官们都奔到窗口。莫非普鲁士人真的进攻了?

“让他们攻吧!”元帅拿粉块擦着球杆头说“该你啦大尉。”

这时候骚乱更厉害了。大炮的震撼声中还夹杂着机枪的哒哒声排枪的连续不断的响声。从一片一片的浅草地里升起一大片镶着黑边的红云。花园的尽头全部被照得通红。总司令部里开始惊慌起来。传令兵骑着马如飞地跑来。大家都要求见元帅。可元帅是见不着的。我不是对你们说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打完他那盘球吗?

“该你了大尉。”

不过大尉有点心不在焉了。到底还是年纪太轻!你看他忘记了他玩的花样连着打了两杆子好球几乎要赢这盘球。这回元帅可怒不可遏了脸上显出惊奇和愤怒。正在这时一匹跑得四蹄翻飞的马奔到了院子里。一个满身是泥的副官不顾卫兵的拦阻一跳闯上了石阶“元帅!元帅!……”

元帅无名火有八丈高脸红得跟鸡冠一样出现在窗口手里还拿着球杆“有什么事?……这成何体统?……难道这儿没有卫兵了?”“可是元帅啊……”“好吧……回头再说……等我的命令真他妈的!”窗子又使劲地关上了。等他的命令!

那些可怜人正是在等候啊!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待在那里毫无动作。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在等候命令……不过死是无须等候命令的于是这些人就整百整百地死去。从他们张开的伤口里不声不响地流着法国的忠贞之血……台球室里也异常紧张元帅又领了先可是那个小个儿大尉人像狮子似的抵抗着。

十七分!十八分!十九分!

几乎来不及记分了。战争的声音越来越近。元帅只差一分了。炮弹已打到花园里。有一颗竟在水池上空爆炸了。镜面似的水四分五裂一只天鹅在卷成漩涡的一大堆带血的羽毛里慌慌张张地游着。这是最后一声炮。

现在是一片沉寂。没有别的声响只有雨点落在灌木上的声音小土山下隐约的鼓声在渗透雨水的路上还有一种有如羊群狂奔的踏步声……军队是完全垮了。

元帅打赢了他那盘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大炮机枪让我们看到法军兵士们的严阵以待“窥视”和“瞄”这两个动词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前氛围。可他们却不能发起进攻因为在打台球的元帅还未下达命令。

B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塑造了法军元帅贪图享乐、没有责任感打台球上瘾成癖一旦玩起来便如痴如醉敌人开始进攻也不管不顾的形象。

C大尉也是一个典型化的人物。他陪着元帅打台球他的技术很好但他留着神不要打赢可也不要输得太容易因为这对他的晋级来说比取得战功更有用。作者将法军军官的钻营投机等丑行集中体现在了大尉这个人物身上。

D作品把故事时间安排在敌人疯狂进攻、法军亟待指挥的这一刻揭示出法军的失败就是因为元帅在打台球。此外台球不是在休息场所打而是在前线的司令部里其揭露鞭挞的意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突出和强化。

E一边是满腔爱国热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士兵另一边是深宅别墅内兴致勃勃打台球的元帅和奉陪的人们一边是赢了比赛一边是输了战争……小说用对比手法结构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这篇小说中对司令部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3.小说故事的叙述用的是第几人称?这样有什么好处?

4.小说的题目是“打完这盘台球”以此为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攫取财物贪得无厌而挥霍起来却毫不吝惜的语句是“                             

2.《虞美人》中“                             表达了景物依旧而容颜已老的内容。

3.《将进酒》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人生易老的两句话是“                           ”。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螺川[注]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 螺川: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玉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同岁中  顾:照顾 B.兴义兵    举:发动

C.妄相忖   度:猜测 D.昔乐毅    走:投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日削同争,以趋于亡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4.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2)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②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四君子”与“四小人”

①战国时期的风诡云谲之中,士争雄、国争霸的社会场景在历史上留下的画卷之繁复、之错综、之精彩、之生动,的确是罕见的。而提及战国,自然要提及名噪一时的乱世枭雄——“四君子”: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楚之春申。他们广养门客,苦心经营,倡合纵,拒强秦,确是做了不少事情,或亦不愧“君子”之称。但是,较之隐没在这“四君子”之后的“四小人”——冯谖、毛遂、侯生、朱英,则“四君子”的名望与声威就过于显赫了些。

②据《战国策》等典籍载,冯谖初投田文时并未受到重视,被冷落在“传舍”,他之所以未被赶走,恐怕只是因为孟尝君不愿损害自己那“好客”之英名。之后,冯每提一点改善生活待遇的要求,便会引来田文的不快;而当冯在薛地烧券书“市义”,使田文小小地受了点暂时的损失时,后者更是勃然大怒,连忙派人将冯找回来:由此可见,孟尝君既乏见识,更少涵养,他之所以失位后能复位,祸乱中能全身,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靠了冯的相助。

③再像平原君的杰作——与楚合纵而解邯郸之围,借重的也是自荐的毛遂。临行前,赵胜不仅对处其门下三年之久的毛遂一无所知,还臆断毛“无所用”;殊不料,毛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促成了楚赵的结盟,歃血堂下。没有毛,此行或难有此功,至于窃符救赵的信陵君无忌,尽管为后世传为美谈,但他的窃符之计,夺兵之招却均出自大梁夷门的监者侯嬴。若仅就窃符救赵一节而言,无忌不过是个无所顾忌的村夫莽汉而已。要不是得到过他的一点“感情投资”的侯生全身心报恩。那么“君子”之名是断然落不到信陵君头上去的。

④同样的。春申君黄歇的门下观津人朱英,也为这位楚相出过不少颇有远见的主意。比如,在“魏旦暮亡”的形势下,他建议黄歇重新部署国家的防卫系统,“去陈徙寿春”就是一着高棋。还值得一提的是,当春申君以“已有身”之妻进于楚王考烈王而该妾被立为王后之日,朱英便敏锐地预见了春申君的“毋望之祸”,多次提醒黄歇提防“毋望之人”李团该妾之兄,但黄歇不以为意,以致受挫。

⑤由此看来,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这应当不是牵强之说。事实上“四君子”之成为“君子”,主要是靠了天生的门第、财富和权势,以及一点点“投资意识”;而“四小人”得以名垂青史,则完全是靠其自身的胼手胝足,殚精竭虑,历死地,处险境。每每把命攥在手心,把“运”系于口舌,靠大智、大勇的拼搏,

⑥所以,在看了“四君子”们的脸面之后,还要再看一看他们的身边、身后的。

1.以下不是作者认为战国“四君子”能成为乱世枭雄的原因的一项是   

A.“四君子”倡导合纵,共拒强秦。

B.“四君子”广揽人才,为这些“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环境。

C.“四君子”确实做了许多“益国利君”之事。

D“四君子”仗恃先天的权财和众多的门客,成就了美名。

2.“四小人”青史留名,靠的是什么? 下列分析正确的项是   

A.靠的是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

B.靠的是他们“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念。

C.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大智大勇的拼搏。

D.靠的是他们不甘埋没于众生的自信。

3.作者在该文中指山:“舍‘四小人’则无‘四君子”’。下列不是该结论的根据的一项是   

A.靠冯谖的帮助使孟尝君得以复位,在祸乱中全身。

B.靠毛遂帮助,促成楚赵结盟,解邯郸之围。

C.靠侯嬴的帮助,信陵君得以窃符救赵。

D.靠朱英的帮助,春申君得以避免“毋望之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