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1.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1.①外面很亮,老人房间里开着灯光,为老人的表演提供了明亮的环境。②室内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③老人“房间的灯光”像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这一句联想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三点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2.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②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③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紧张、担心;④继续站在窗边看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⑤站在老人的房间,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释然。(①②③三点必答,④⑤到一点或者合起来作为一点。) 3.①小说到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②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已有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暗示有:“她住在顶楼的下面一层”,“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反复提到楼上,其实是在暗示楼上可能住人;“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这样的情节说明老人是彬彬有礼的,这样的老人不应该做出怪诞的行为。“这边”一词,表明老人未必是对女人点头;“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强调“昏暗”,暗示的是在前文,老人其实是看不见女人的,他是在看别人;老人的种种动作表情,都有逗乐的意思,不像是对着女人发出。 4.①“窗中”点明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戏剧”暗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②因为“窗”的局限而造成人们的误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意在提醒读者通过“窗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关爱、良善的人性美的欣赏。 【解析】 1. 试题分析:开头段的作用:结构上,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文章的线索,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上面的笔记即可答出此题。内容上,概括该段的内容;该段揭示的主旨;该段表达的情感、观点;该段刻画人物形象、心理等。解答此题,前两点就是从结构上回答的,最后一点就是从内容上回答的。 2.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梳理心理变化就是梳理女人的心理情感变化。“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这些句子有关键词:担心、愕然。很简单的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就是在文中找到使得结尾情节合理的证据。上面四条,写出三条即可。如果学生找到了其他暗示,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喧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解答此题运用的就是一、四、五的笔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乙:(1)孔子《论语》中阐发学思关系的名句是                                      

(2)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条线交汇在“                             ”这两句诗中。

(3)韩愈《师说》中所说                                        ”与荀子《劝学》中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相通之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曾文正公与左季高相国同乡,相友善,又属姻亲。粤逆猖獗.蔓延几遍天下,公与左相戮力讨贼,声望赫然。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盖金陵攻克,公据诸将之言,谓贼幼逆洪福真,已死于乱军中。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公以幼逆久死,疑浙师张皇其词,大怒,特疏诋之。左公具疏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昂,亦颇诋公。皇上知二公忠实无他肠,特降谕旨两解之。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海昌陈其元,为左公所荐举,公前在安庆时,亦曾辟召之。同治丁卯,公于金陵,颇蒙青眼。丁雨生中丞时为方伯,具牍荐陈其元,公批其牍尾曰:“曾见其人,夙知其贤,惟系左某所保之人,故未能信”云云。辛未,公再督两江,张子青中丞欲调其元于上海,商之于公,公乃极口赞许。是冬来沪阅兵,称为著名好官,所以奖勖者甚至。闻其元欲引退,特命涂朗轩方伯再四慰留。

后常州吕庭芷侍读新自甘肃归,谒公于吴门,公与言左公致隙始末,谓我生平以诚自信,而彼乃我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公因问左公之一切布置,曰:“以某之愚,窃谓若左公之所为,今日朝端无两矣。”公击案日:“诚然,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公殁后,左公寄挽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杂录类》,有删改)

注:曾文正公:即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左季高:即左宗棠,字季高。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幼逆:伪幼主,洪秀全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    比:等到

B.左公具辩,洋洋数千言          疏:奏疏

C.公于金陵,颇蒙青眼              谒:拜见

D.而彼乃我为欺                      罪:认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B.未几洪幼逆遁人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C.未几/洪幼逆遁人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D.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东的叛贼声势浩大,势力迅速扩散几乎遍布天下,这时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合力讨逆,后来两人声望都很显著,这就使得他们嫌怨隔阂逐渐产生。

B.曾国藩根据众将领的话,以为叛贼伪幼主已死于乱军之中,而左宗棠发现与事实不符,于是向皇上告发了这件事,曾国藩得知后非常愤怒。

C.丁雨生中丞推荐海昌的陈其元,但曾国藩并不重用,就是因为他是左宗棠所保荐过的人。但后来当陈其元自请辞官时,他还是特意让人抚慰挽留。

D.常州的吕庭芷侍读到吴门拜见曾国藩,曾公这才与他说起过去和左宗棠造成隔阂的始末,并让吕庭芷评价左宗棠的一切事务,随后给予左宗棠以高度的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    

(2)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②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④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1.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理环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 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D.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人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 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B.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否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仰观宇宙之大,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曦之《兰亭集序》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两句是: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