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

阅读下文,完成

①晏子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②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③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④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晏子食       (2)终再拜而辞曰     (3)以百姓      (4)是臣代君民也

2.文中两句划线句子的主语分别是              

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之性日以离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分食食之/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C.非有能硕茂之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传其事以为官戒/殚其地之出

4.翻译句子:

①使者反,言之公。②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5.上文表现了晏婴怎样的思想性格?

 

1.1)方:正 (2)再拜:拜两拜 (3)振:通赈,救济 (4)君:统治 2.晏子;管仲 3.C 4..①使者回去,向(对)景公说了这件事。(“反”、补出“于”、介后) ②我不了解(晏子家的这种情况),这是我的过错。(补出“之”、“是”、判断句) 5.廉洁自律(自奉俭朴、提倡节俭)、安贫乐道、忠君爱民。(大意)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再拜”,古今异义,“拜两次”,不能理解为“再一次”;“振”,属于通假现象;“君”,属于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2.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省略现象,分析时要抓住前后文的语境,第一处承前省略了主语“晏子”,因此主语应是“晏子”;第二处通过上文的“以书社五百封管仲”可知,“不辞而受”的主语应是“管仲”。 3.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C项加点两字都属于使动用法;A、“日”名词作状语/“爪”名词作动词;B、“食”使动用法/“寿”名词作动词;D、“传”使动用法/“出”动词作名词。 4.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①“反”,通“返”,“返回”;“言之公”省略了“于”,翻译时应补出“于”,“对、向”;介词结构后置句 ②“知”后省略宾语“之”,应补上,即“晏子家的这种情况”;“是”,“这”;判断句,翻译时加上“是”。 5.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思想,要抓住文中的有关人物的信息来判断,本文写了晏子家庭贫穷,国君的赏赐却不接受这一事件,从中可以总结出晏子“廉洁自律、自奉俭朴、提倡节俭、安贫乐道、忠君爱民”等方面的精神,大致意思是这些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此诗在体裁上属于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D.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恩慕出仕前的生活。

3.此诗颔联深为后人北斋雨后称道,试赏析其中的意境。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瘘,隆然伏行(    )

(2)虽曰爱之,实害之(    )

(3)而以祸(    )

(4)吾小人辍飧饔劳吏(    )

(5)字而孩(    )

(6)故且怠(   

 

查看答案

(1)鹰击空,           ,                             ,问苍茫大地……

(2)                  ,飞鸟相与还。

(3)此中有真意,                 

(4)          ,白露未晞……          ,道阻且跻。                        

(5)            ,大象无形。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

永州韦使君[1]新堂记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2]。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3],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4]。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5]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6]

】①韦使君:韦宙,公元812813(元和七、八年)间任永州刺史。②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③蛇虺(huǐ):一种毒蛇。蟠:盘屈而伏。④蠲(juān):清洁,使动用法。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⑤溶漾:水动荡的样子。纡(yū)余:曲折萦绕。⑥“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1.从上下文看,第③段韦使君眼中的“异”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2.文章立意与《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3.分析文末柳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844年的秋天,爱默生在瓦尔登湖上买了一块地。当这年过去了之后,梭罗得到了这块土地的主人的允许,可以让他“居住在湖边”。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1845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74日,恰好那一天是独立日,美国的国庆,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他记录了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讯、阅历和经验。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

③他曾发表了一篇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这篇也被译作《消极抵抗》的论文,首先是给了英国工党和费边主义者以影响,后来又对于以绝食方式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与“非暴力主义”有很大的作用,对于1960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争取民权运动也有很大的作用,对托尔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响。梭罗是一生都反对蓄奴制度的,曾不止一次帮助南方的黑奴逃亡到自由的北方。

④这期间,梭罗患上了肺结核症,健康明显地变坏。虽然去明尼苏达作了一次医疗性的旅行,但病情并无好转。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在最后的两年里,他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从中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死于186256日,未满四十五岁。

⑤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1849年自费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印行一千册,只售出一百多册,在书店仓库里放到1853年,全部退给作者了。梭罗曾诙谐地说,我家里大约藏书九百册,自己著的书七百多册。

⑥他的第二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甚至还受到詹姆斯·洛厄尔以及罗勃特·路易斯·斯蒂文生的讥讽和批评。但乔治·艾略特在1856年元月,却在《西敏寺周报》上给他以“深沉而敏感的抒情”和“超凡入圣”的好评。那些自以为是的,只知道要按照他们的规范,来规规矩矩地生活的人,往往接受不了他们毫不理解的事物的价值,自然要把梭罗的那种有历史意义的行为,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梦虚妄了。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现在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⑧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之处。自然也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

⑨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⑩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1.第①段画线句一语双关,请从自然与作者自身生命的角度简单阐释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列举梭罗的政治生活,其用意是

3.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梭罗走到瓦尔登湖的森林里,是他跨出的人生的勇敢一步。

B.《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梭罗生前整理的大量的日记手稿。

C.梭罗的两本书,刚出版的时候都遭到了别人的讥讽和批评。

D.作者对《瓦尔登湖》不想多说什么,是因为该书浅显易懂。

E.《瓦尔登湖》是一百多年前的书,不适合今天忙碌人阅读。

F.全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文风简朴。

4.根据文中内容,简要概括《瓦尔登湖》作为卓越名著的理由。

5.梭罗的归隐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相比,有哪些不同。你怎么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