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①谈到美学,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朴...

阅读下文,完成题。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①谈到美学,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朴素的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一次,我乘地铁上班,在地铁上看到一位小姑娘手中拿着一叠复习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高尔基说,美是主观的;蔡仪说,美是客观的;李泽厚说,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我听着就着急,如此学美学可不行。因为,我能预见其学习的结果:此后她再也不会学美学了。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见解,谁见了也会躲。有人说,美学过时了。    美学真的就只是如此,    应该过时。

②但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的讨论,会产生富有成果的思考吗?我觉得还是会的。看到一朵花,你觉得美。这是花美呢,还是由于人觉得美才美呢?这个问题就在那里,不管你是否承认。

③主张“美在客观”的人,会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目之于美,有同观也。见到花,人人都觉得美。觉得它不美的人,是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他的眼睛不好,可能是他今天情绪不好,这两种情况都不影响花本身仍是美的。见,或者不见,美就在那里。但是,在同一类的事物中,谁美或者谁更美呢?客观论者认为,是它在这类事物中客观上存在的典型性,而不是欣赏者对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主观选择。也就是说,这朵花比那朵花更美,不是由于欣赏者喜欢,而是由于这朵花长得更“典型”,这里的“典型”可能会被理解成更完美,长得更饱满,如此等等,总之,美的原因在花一边,而不是在人一边。美,由于对象,而不由于欣赏主体。

④主张“美在主观”的人,会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花美不美,在于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再美的花,没有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也不能成其为美。这里有着一些复杂的情况。有人说美在趣味:趣味的形成依赖于修养,修养决定了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因素仍是存在的。美的对象有客观性上的规定性,有色彩、形状、整齐、对称,如此等等的特性,只是欣赏者的趣味成为这种对象美不美的最终选择。另有人说美在态度:这时客观因素更少或几乎不存在。同样的对象,可以是美的,可以说不美,完全在于人对它的态度如何。高兴时就山欢水笑,不高兴时愁云惨月,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一片大雾,你可以感到烦闷怨恨,也可以悟出诗意,看到事物的朦胧美。一念之别,万象殊异。

⑤主客观的困惑,引导着美学向前行。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观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可以用“经验”来超越主客二分。人与外在环境相遇,于是就产生了经验。经验是第一性的,不分主体与客体。只有在此之后,才有对经验的反思和认知,区分出自我与对象。因此,主客二分的做法,是一种错觉。主体与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他认为,人与世界的第一性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又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又互为环境。

⑥将杜威的二分法运用到美学上,怎样将审美统一起来呢?比如,对自然对象的审美,欣赏高山峡谷、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欣赏道路桥梁、绿草黄花、牛羊成群、一只节奏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美,有的不是人的活动结果,有的是人的活动产物。我们该如何审美呢?荒野的美,不是由于人的力量,而是由于人要逃避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城市以及其他一些经过人的改造的对象,也不是人从欣赏自身的力量,而是这些对象的形式意义和展现出来的生活样态。人的审美,绝不是在自然中找人的踪迹,也不是在自然中找不到人的踪迹。正好相反,自然成为美的原因,要从两个对立结论之外寻找。

⑦说起美学,往往见仁见智。     因此,这一争论要向前行,要升级,避免意气,走向思考,让这种争论引导美学前进。

1.第①段作者写到“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其意图是什么?

 

2.在第①段两个    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因为    所以     B.虽然    但是    C.只要         D.如果   那么

3.结合文章,谈谈美在客观与美在主观的本质区别。

 

4.作者对“将杜威的‘二分法’用在审美上的做法”,持有怎样的观点?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只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

②它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的问题

③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论

④才能获得美学的丰富性

⑤并且不断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到这个讨论中

A. ①⑤④③②     B. ③①④②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③②①⑤④

 

1.对将美学单一化的做法不赞同,为下文论述美学复杂性观点做准备(做铺垫)。 2.D 3.美在客观者认为:美的原因在于对象本身,而不在于欣赏者的感受。美在主观者认为:美的原因在于欣赏者,而不在于欣赏对象本身。 4.作者对将杜威的二分法运用在审美上持反对(或否定)观点。作者认为人的审美,绝不是在审美对象中寻找主观感受,而要从审美对象、主体之外寻找美。 5.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从无趣、干巴巴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将美学单一化的做法不赞同,结构上:为下文论述观点做铺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结合分句间的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即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答题时找准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美在客观信息区间是第三段;美在主观者信息区间在第四段。抓住关键词概括即可。 4. 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明确作者的态度立场,然后结合原文信息,找到依据。信息区间在第5第6两段。 5. 试题分析:注意抓关键词和关联词。②代词“它”指的是③的争论,①⑤④的衔接,注意关联词“只要”“并且”“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

①晏子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②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③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④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晏子食       (2)终再拜而辞曰     (3)以百姓      (4)是臣代君民也

2.文中两句划线句子的主语分别是              

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之性日以离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分食食之/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C.非有能硕茂之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传其事以为官戒/殚其地之出

4.翻译句子:

①使者反,言之公。②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5.上文表现了晏婴怎样的思想性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此诗在体裁上属于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D.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恩慕出仕前的生活。

3.此诗颔联深为后人北斋雨后称道,试赏析其中的意境。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瘘,隆然伏行(    )

(2)虽曰爱之,实害之(    )

(3)而以祸(    )

(4)吾小人辍飧饔劳吏(    )

(5)字而孩(    )

(6)故且怠(   

 

查看答案

(1)鹰击空,           ,                             ,问苍茫大地……

(2)                  ,飞鸟相与还。

(3)此中有真意,                 

(4)          ,白露未晞……          ,道阻且跻。                        

(5)            ,大象无形。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

永州韦使君[1]新堂记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2]。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3],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4]。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5]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6]

】①韦使君:韦宙,公元812813(元和七、八年)间任永州刺史。②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③蛇虺(huǐ):一种毒蛇。蟠:盘屈而伏。④蠲(juān):清洁,使动用法。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⑤溶漾:水动荡的样子。纡(yū)余:曲折萦绕。⑥“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1.从上下文看,第③段韦使君眼中的“异”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2.文章立意与《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3.分析文末柳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