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认真阅读作文题目,按要求作文。 《氓》中女子最后的决绝,是认清了丈夫的丑恶嘴脸;...

认真阅读作文题目,按要求作文。

《氓》中女子最后的决绝,是认清了丈夫的丑恶嘴脸;《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以死抗争,是认清了他们自己的处境;《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是因为他认清了官场的黑暗现实…

“认清”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的一种识别,是透过现象看到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有“认清”的能力。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个人体验,以“认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与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认清,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个认清,说起来何其轻松,做起来又何其难也,可能,它需要昂贵的成本,或许,他需要血的代价,或许,它要把教训踩在脚下,才能积累成生活的经验。他需要很高的能力,需要拿来的勇气,需要放出眼光,有着超前的识见。 认清,需要以怀疑为邻 《吕氏春秋》中有一个故事:宋之丁氏,家里没井,常一人居外去打水。后来家里打了井,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就被传言传成:“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听说这件事,很是怀疑,就找来丁氏,丁氏说:“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如果,没有怀疑精神,就会以讹传讹,成了谣言的传播者。尤其当前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奇谈怪论,如果没有怀疑精神,就不能认清真相,比如,千年古尸怀孕,火星探测仪探得火星人等等,举不胜举。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伽利略就不会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坠地的理论,人们也不会认识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 认清,需要以智慧为友 认清,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须携智慧上路。 瑞典著名火药专家诺贝尔,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情况非常严重。医生建议诺贝尔服用硝化甘油,此药当时实验证明有效,但诺贝尔因人体服用硝化甘油没有理论支持而断然拒绝。不治身亡。直到100多年后,3位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它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独特分子作用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非常有益处,这才使硝化甘油在医学理论上有了完备支撑。但诺贝尔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固执改变不了医学事实,自己的愚见正被他设立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推翻。 认清,需要侣谨慎而友责任 上世纪50年代,党在经济建设上走了冒进的错误路线,彭德怀认清了大跃进的错误路线,心系国家人民,犯言直谏,被迫搬出中南海,他把自己院子的三分地当成试验田,彻底认清亩产万斤的谎言,他要揭破这个神话,拿出文死谏的勇气,不惜功名全毁,被打成右派。鲁迅先生开始以医治国民身体为使命,留学日本,结果在仙台的经历使他认清了国民精神的麻木愚弱,认清了是要拯救国民第一要著是唤醒其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有责任感的文学巨匠。 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或许,要穿过历史的重重尘埃,才能看清历史的真相,要经过苦苦的思索才能将规律琢磨掌握。认清,是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想说爱你真的不易。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材料中通过三个不同的例子阐述了三种不同的“认清”,写作时,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先将命题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写作,写作时可以写“认清自我”,其中要写出认清自己的过程、认清自己之后要如何做、认清自己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12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此事引起热议,有人赞成,有人质疑。

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求:赞成者使用陈述句,质疑者使用反问句;每条不超过50字。

赞成者说:                                                                      

质疑者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题为《高树鸣蝉》的散文,回答

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岑寂。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四年泥土下的黑暗,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如司空曙的《新蝉》、姜夔的《惜红衣》,使文章具有风格典雅,意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B.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

C.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D.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作者觉得哀怨凄婉,联想到离别与伤逝。熟读姜夔的词后,才豁然开朗。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2.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这句话意思的理解,并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说文》云:“牍,书版也。”所说的牍即指“尺牍”,是古代作为书写工具的木版,当时的牍通常长一尺,因而名之。“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记载缇萦救父的故事时,说:“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可见缇萦是用尺牍作为书写工具来上书皇帝的。再如《汉书》记载:“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可见,西汉时尺牍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其使用范围较广,普通臣民上书皇帝可用尺牍,两国之间的外交辞令也可用尺牍。此时尺牍是指书写工具的实物形态,文体意义不明显。

东汉时,尺牍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据《后汉书》记载,刘睦擅长作文,当世以为楷模。在其临终之时,汉明帝还令其做“草书尺牍十首”。这里所指称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的木牍,而是指某种“文”,具有文体意义。大约到南朝时,人们开始用尺牍指代书信。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在评论历代书信之后,云:“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这个概念在后世一直沿用,尤其是明清,出现大量标明“尺牍”的书信选本,如《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等,都是当时的流行读物。

在造纸术没有出现之前,人们的书写工具除了木牍之外,还可用竹简。唐代苏鹗曰:“以竹为书笺,谓之简。”时日既久,简也从书写材料演化为文体名称,成为书信的一种形式。后世人们将“简”与“书”并称,如魏禧认为“简与书一也”。

文体意义上的简与尺牍完全相同,或者直接将二者连用,呼为“简牍”。自六朝以来,尺牍、简与书可以通称,但若严格辨体,当尺牍与“书”并称时,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古时史官大事书于策,小事载之简牍。作为书信体意义的尺牍也继承了这个特点。一般而言,尺牍的篇章较“书”短小。魏禧认为尺牍与书信的主要区别在于繁简大小的不同,相对“书”而言,尺牍往往是“寥寥数言,情致足录”的短章。另有一些文学总集,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选文的具体操作上都认为尺牍最主要的特点为行文简略,篇帙短小。如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说:“尺牍者,约情愫于尺幅之中,亦简略之称也。”《文章辨体汇选》既选“书”,又选“尺牍”,而所选尺牍绝大部分是数十字或百余字的短章,所涉及的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山水花月、饮酒期约、馈赠问候等琐细之事,很少涉及社会政治或学术伦理方面的大问题。如欧阳修《滁上与梅圣俞书》,虽题为“书”,而贺复征仍收在尺牍类中。

古代人际交往中,尺牍是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人们在写尺牍时,可以随意抒写,不受拘束,往往能表露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古代出现了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特别是唐宋,尺牍更是得到士人们的重视。黄庭坚更是成为当时的尺牍名家。更有一些文人不治他事而专写尺牍,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

                                 (选自《中国古代文体史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尺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牍”在西汉时是指一种书写工具,文体意义不明显;到东汉时,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具有文体意义。

B.“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中提及的“尺牍”和《说文》《文心雕龙》中提及的 “尺牍”意义相同。

C.“尺牍”大概从南朝开始指代书信,尽管有时和“书”并称,但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尺牍的篇幅比“书”短小。

D.“尺牍”是古代人际交往中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有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汉时期,普通臣民上书皇帝以及两国之间外交往来都可使用尺牍,尺牍的使用范围较广。

B.尺牍自从出现书信的意义之后,后世一直沿用,明清以来,出现许多标明“尺牍”的书信选本。

C.宋代欧阳修的《滁上与梅圣俞书》,虽题为“书”,但从其篇幅长短和内容看,仍然属于“尺牍”。

D.唐宋时期,一些文人如黄庭坚专写尺牍,这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称为“尺牍”,是因为古代所有的牍仅一尺长,但“草书尺牍十首”中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的木牍。

B.《秋水轩尺牍》以及《雪鸿轩尺牍》中的“尺牍”是指书信这种文体,这两本书是明清时期的流行读物。

C.从对尺牍的文体特征上看,魏禧和贺复征的观点相同;从对尺牍所写的内容上看,两人的观点不相同。

D.尺牍所写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饮酒期约等,一般不涉及社会政治或学术伦理方面的大问题。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檐楹:屋檐房柱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鉴赏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 尽忠哉!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 ①志在:意在描绘。   ②少选:一会儿。  ③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④接:交接。 ⑤奚由:“由奚”的倒装,从何。  ⑥骥:千里马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