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精神病患
这是一所三甲医院,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喧嚣至极。
不论什么天气,傍晚时分,她都会来这儿坐着,在门右边的石级上。
每次一来,都是先垫上一块布或什么,然后就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舍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问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
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
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痛患者。”“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小说中的“她”主要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概括并具体分析。
2.第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3.小说命题为“精神病患者’,意蕴何在?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古诗文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从《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可以看出雨后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两首诗的在抒情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会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备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各句巾“以”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项是
例句:此余之所得也!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对这篇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很赞赏,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感到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5.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
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本与市场串联起。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2013·12《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
B.“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C.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仪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B.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
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C.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
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D.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
综合战略规划。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B.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
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C.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
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晚上,上弦月忽明忽暗地挂在天空,走在乡问的田埂上,他诗兴大发,随口说出一上联:
“三分月色不嫌瘦”,但一时犹豫不知道下联用哪句。你觉得最合适的下联应该是
A.一片蛙声更觉闹 B.十里荷香犹觉幽
C.一片蛙闹更清幽 D.十里清风倍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