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药淬之。试人,血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②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③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    濡:浸湿,沾湿。

B.人不敢与    忤:逆。意思是躲着对方目光。

C.请辞决    辞决:辞别,告别。

D.士皆    瞋:发怒。

2. 请对选文中出现的五处“以”字做分类梳理。

3.中国古典小说中通常每一回都有一个回目,比如《水浒传》的第十五回回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回目的主要功能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某回书的故事梗概。形式上一般采用两个基本对仗的句子。请按照提示,为选文写一个回目。

4.第④段中荆轲对太子丹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第⑤段中在易水河畔他却又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前后矛盾的?请阐释一下你的理解。

 

1.B 2. (1)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 都是“用、用来”的意思 (2)日以尽矣 以通已 (3)仆所以留者 原因 (4)皆白衣冠以送之 来 3.略 4.)答案示例①:不矛盾。两段中都表现出荆轲一定完成刺秦使命的决心。 答案示例②:有矛盾。荆轲本有自己的安排,想等待自己找的助手来协助完成任务,他预计还要返回燕国,但太子丹要求他尽快出发,而且安排秦武阳协助他,荆轲预感使命难以完成,所以唱出了“一去不返”的悲壮歌曲。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卷分析: B.“人不敢与忤视”的“忤”是“逆”,意思是迎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卷分析:文言虚词“以”一般有这样几种用法。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依据这些解释,分类进行梳理即可。如“皆白衣冠以送之”中的“以”连接的是“白衣冠”和“送”,可见这里的“以”是目的连词,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卷分析: 为选文写回目,即给文段总中心概括,并用对偶的句式表述出来。本段文字介绍的是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众位宾客前来送行。这样抓住易水送别,壮士出行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如太子心急促壮士,荆轲救国登车行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卷分析:“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样是荆轲的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理解为这两句话不矛盾,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说话环境。前句是荆轲在太子丹催促时生气的话, “去了却不能回转,是无能的人”,表明的是荆轲志在必得的信心。后句是荆轲出发时悲壮的歌声,表达的同样是荆轲立誓要完成使命的决心。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荆轲前边是打算能回来的,所以才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但是他受到太子催促,没有等到他的朋友,计划被打乱,这让他感觉刺杀行动可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于是发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材料二】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 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望:“弥”字的意思是“遍、满”。   

B.酣眠:“酣”字的意思是“尽兴、畅快”。

C.潭柘寺:“柘”字读音为“zhè”。   

D.驯鸽:“驯”字读音为“xún”。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出现的句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把荷香比喻为“渺茫的歌声”,使其由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与“静静地”搭配使用,表现出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却毫无声响,幽静幽美。)

C.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细数”一词写出作者观景时悠闲、惬意的心态,表现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此句在段中起总括作用,引出下文对槐树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独特韵味。)

3.这两则材料表现出的意境,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解释你喜欢它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西塞罗说:“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励。”

但丁说:“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

阿雷蒂诺说:“一个放弃了荣誉的人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蒙田说:“(父亲教育孩子时要)训练一颗温柔的心灵向往荣誉和自由。”

对于“荣誉”,你有哪些感悟昵?请以“荣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__________________①,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精神病患

这是一所三甲医院,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喧嚣至极。

不论什么天气,傍晚时分,她都会来这儿坐着,在门右边的石级上。

每次一来,都是先垫上一块布或什么,然后就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舍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问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

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

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痛患者。”“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小说中的“她”主要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概括并具体分析。

2.第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3.小说命题为“精神病患者’,意蕴何在?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满分5 manfen5.com长沙》)

(2)《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满分5 manfen5.com氓》中,描写女主人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5)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