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句中空缺的部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3)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 ,靡有朝矣。(《诗经·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1.本诗写乘舟江中时的所见所思,所表达的情感富有层次。请简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朱熹的诗往往富有理趣,那么本诗与其《观书有感》(其一)所蕴含的道理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陈留殷武有名于海内,尝罹罪谴,孚往省之,遂与同处分食,谈者称焉。
魏陈思王植有俊才,清选官属,以孚为文学掾。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合意,后乃谢之。迁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时群臣初闻帝崩,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后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及大将军曹爽擅权,李胜、何晏、邓飏等乱政,孚不视庶事,但正身远害而已。及宣帝诛爽,孚与景帝屯司马门,以功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
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毌丘俭、文钦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
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孚性至慎。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
《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通恕,以贞白自立 通恕:豁达宽厚
B.孚次寿春 次:排序
C.后除尚书右仆射 除:被授予
D.辄不及事机 事机:战事时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以孚为文学掾 乞以王礼葬
C.杀陛下者臣之罪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而披阅不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武获罪后,司马孚前去探望他,并和他同吃同住,被时人称颂。
B.司马孚为抵御诸葛亮等的入侵,在关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C.曹植恃才傲物,对司马孚的建议不合心意,就把他调任太子中庶子。
D.高贵乡公被杀后,司马孚归罪于自己,并要求查找主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2)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
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⑤②①④⑥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下列各项中的加横线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一致的是( )
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
A.追亡逐北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逆以煎我怀 D.小学而大遗
下面文言句式中,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B.客有吹洞箫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以勇气闻于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