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两块破砖摆在街边或路边,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两块破砖摆在街边或路边,表示此位已占,即使此位整天或更长时间闲着没用,也就这么被占着;图书馆自修室的桌椅上随便放上一个物件就表示此位有主,即使该“主人”整晚自修并不现身,此位也就那么空着。另一种情况是,公交车门刚打开,男女老少拼命往上挤,目的是想占上个好位子;学区房火热,只因家长想给孩子占个理想学位。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占位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引发人们的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以包占位 不管怎么说,一场战争终于平息,所有的人都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青年的举动固然值得我们称颂,但更多的,是对事实背后的反思: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当今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一件小事而引发争执;有多少人为了得到自己的一丁点利益,而闹成不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霸道和自私,在你心中所占的地位实在是太重,太重。 在这里,我们并不想去批判孰对孰错,而是想,如果每个人都宽容一点,都退让一点,把私欲从心中驱赶出去,让爱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那么,世界岂不更加缤纷多彩? 又到春节了,于是与爸爸早早的来到火车站,准备回家看爷爷。一到候车大厅,只见人头窜动,第一次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真是一个泱泱大国。凳上不是有人便是有包,寻了半晌也未觅得一个空位。人们都用包把位置占着表示这里有人。嘴里嗡嗡地抱怨着,这些人也太自私了,太不知道为他人着想了,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就这么一直等到了进站。而身边的这种“以包占位的”的类似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车厢里闹哄哄的。凛冽的寒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夹着嘈杂的人声,使人莫名其妙地变得烦躁起来。 “吱嘎”,车门应声打开。一只红色的大旅行包上了台阶,从旅行包后面,冒出一个烫着鬈发的女人头,她费力地提着包,喘着粗气找了个座位坐上,又将包放在另一个座位上——很明显,她是在帮别人占位。“嘿,请把你的包拿开!”突然,一阵尖利的男高音在耳边响起,只见一个秃着顶的中年男子。正用手指着女人旁边的座位,叫道。“哦,不好意思,这里有人的。”女人一边解释,一边朝前面的同伴挥挥手,“快来快来呀!”“什么!”男人竖起两道浓黑的眉毛,样子很凶,“不行!是我先抢到的,给我坐!”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女人用两只胖手插着腰,神气地高昂着滚圆的下巴,摇了摇她那满是金色小波浪的脑袋,“就不给你坐!”“你……”男人气极了,他的脸涨成了猪肝色,随即又变得青紫。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全车的人都屏息凝神,等待一场好戏的来临。 “先生,你来坐吧,我快要下车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一位戴着白帽子的青年让出了位置。“哼,算你走运。”中年男子一边走,一边不停的咕哝着,脸上还带着不屑的表情…… 或许自己也是一个“包”,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努力成为一个“人”。即使不能成“人”,也可以去帮助那些“人”,或去改变那些“包”。要改变自己,要改变别人,先得在思维的土壤里种下梦。因为“欲无杂草,先种庄稼。”请勿“以包占位”。 【解析】 试题分析: 一、材料解读 材料主要内容:材料客观陈述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占位现象” :路边或街边用砖头占 位;图书馆放私人物件占位;挤公交车抢占座位;买学区房占学位。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不 同的情况: 占位后不用和占位后会使用。 最后以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占位现象可谓屡见不鲜” 作结,说明占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整个材料围绕 着“占位现象”而展开,其核心关键词可定为“占位现象” ,即写作范围为“占位现象” 。 二、角度分析 在“占位现象”立意范围内,考生应针对“占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可就普遍的“占位现象”或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具体的“占位现象”发表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或折中的意见,即可赞同, 可不赞同, 亦可辩证看待(特别说明: 材料中可以肯定的占位现象就是学区房占位,可从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和当下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原因入手分析。其他的占位现象则必须否定,因为占位现象虽与优质服务资源不足有关,但也在于占位之人缺乏公共意识,利己之 心太重,损人来利己)。 三、参考立意角度 (一)探究“占位现象”存在的原因或影响。(二)提出解决“占位现象”的对策。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认真观察,说明其主体部分(阴影、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 的构成要素含义(说明:标志背景为蓝色)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        ”,而       着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        ”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      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女人在报警时有些“语无伦次”是因为她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警察敲门时按门铃“没有人应”是因为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并且离门较远。

B.这篇小说使用了多种人称方式,通过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的自如转换,讲述了一个女人驻足窗边偶然发现的“窗中戏剧”——一位老人为对面楼上的小男孩的倾情表演。

C.“窗子”这个小小的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窗中戏剧”窗子是观察点、立足点,女人所站立的“窗子”和老人表演的“窗子”分别是误会的源起点和终结点。

D.这篇小说精心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一方面尽情展示 “窗中戏剧”,对老人进行了正面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男孩的表演对老人进行了侧面烘托。

E.小说选择了一个偏僻的题材,尽情展示了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独角戏剧,老人表演只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孤独寂寞,让我们透视到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2.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选材和情节构思上有哪些艺术性?请结合文本,写出两点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句中空缺部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3)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                             ,靡有朝矣。(《诗经·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1.本诗写乘舟江中时的所见所思,所表达的情感富有层次。请简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朱熹的诗往往富有理趣,那么本诗与其《观书有感》(其一)所蕴含的道理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