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10 岁时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10 岁时就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1935 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 年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48 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并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在20世纪80 年代初期的时候,卢浮宫内标志不清,仿佛迷宫。每年370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224 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3件作品:

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 密特朗总统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随即,总统邀请了世界上 15 位博物馆馆长评选、征集改建方案,结果有13位馆长同时选中了同一个方案——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卢浮宫内。方案的设计者便是贝聿铭。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 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 4 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 8 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 23 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 1.5 万名参观者。在得知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 1: 1 的模型,邀请 6 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 世纪 70 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

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他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要为自己设计的建筑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他强调说,香港在 1997 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殖民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它应该代表“中国人民的抱负”。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寓意是: 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贝聿铭原本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他告诉儿子们:建筑师 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取得成绩。但三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1990 年,他和儿子贝礼中还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                                                                          

相关链接

①贝聿铭是在多重文化架构下孕育而成的建筑艺术家。他的衣着等择取了西方的范式——现代建筑、几何学等,他的血脉和基因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自然融通、刚柔相济。(《“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贝聿铭》)

②贝聿铭深知法国人对美国文化的不信任,他没有立即表示对这一计划的热情,而是礼貌又决绝地 回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我放弃。”密特朗当机立断把这个项目单独交给贝聿铭。(《贝聿铭:建筑界的外交家》)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肯尼迪家族最后采用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自己的理念,并且受到肯尼迪遗孀的特别赏识。

B.作为一个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身上的多重文化性,使他能够同时拥有东西文化的精华,并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C.纽约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而聘用贝聿铭,让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变得小有名气。

D.由于法国人的反对,迫于压力的贝聿铭对卢浮宫的改造既要考虑“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 又要做到两种建筑艺术的对接。

E.贝聿铭虽然身在外国,但仍心系祖国,骨子里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念情怀,同时对祖国的发展与未来充满信心。

2.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本篇传记在选材、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贝聿铭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E 给 3 分,B 给 2 分,C 给 1 分 ;答 A.D 不给分。 2.①注重建筑实用性与美感的统一。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从实用的角度对卢浮宫进行改造。②注重建筑功能与建筑灵魂的统一。赋予肯尼迪图书馆这一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中银大厦的设计体现“中国人民的抱负”。③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 3.①选材详略得当,侧重表现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与成就,其他方面略写。②人物塑造上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既具体写贝聿铭的言行,又用别人的评价进行侧面烘托。 4.①关心平民的利益。他为平民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受到好评。②不纸上谈兵,注重实地考察。改造卢浮宫时,参观了卢浮宫 4 次;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并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③耐心坚韧,有策略。耐心坚韧地说服法国人接受自己的设计方案。④爱国,有中华赤子情怀。以报国热情进行香山饭店和中银大厦的设计。 【解析】 1.A 项,由原文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设计方案中所表现出来的唯美世界打动了肯尼迪遗孀,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 项,“让贝聿铭在……小有名气”表述不准确,原文并没有明确讲贝聿铭因被柴根道夫聘用而崭露头角。D 项,对卢浮宫的改造方案一直是贝聿铭自己的主张,并不是因为法国人的反对才有的。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设计理念”,如文本第二节中“注重建筑实用性与美感的统一”,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如“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从实用的角度对卢浮宫进行改造”。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构思的能力。题干要求从选材、人物塑造方面概括。分析选材方面,选择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来详细记叙?因为这一阶段是传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他这一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或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人物塑造方面既有对贝聿铭的正面描写,也结合别人的评价来侧面描写。 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要求贝聿铭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典型事件,分析事件反应出的传主的美好品质,然后分条作答,如“关心平民的利益”“不纸上谈兵,注重实地考察”“耐心坚韧,有策略”“爱国,有赤子之心”等。结合材料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包子王

(明前荼)

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会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惯性,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荠菜粥,再沿着秦淮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

让他改变行程的,不但有秦淮河岸鼓出叶芽的河柳,还有老王只做这20来天的应季包子:春笋腊肉包、霉干菜肉丁包、马齿苋香肠包。

就是一两块钱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纪就说了个事:老王有一回路过逸仙桥,看到那边的市民广场有人玩大石锁,玩家三月份就穿着短袖小褂,露着鼓鼓囊囊的肱二头肌。看他们把几十斤重的大石锁抡得生风,老王也心痒,想上去试试。刚惴惴地开口,人都用“你真不晓天高地厚”的神情睨他,默默让出一个够宽的圈子来,生怕老王脱手砸中自己。但老王一上手他们就呆了:中号的大石锁他能玩得溜圆,这穿夹袄的小老汉是何方神圣?老王就笑:我还有二两力,那是在南京城剁了15年包子馅练出来的。

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一块钱一个的青菜香菇包,包子馅都是手剁的。为什么不用绞馅机?老王大摇其头:绞馅机省力归省力,一绞,蔬菜的汁水都出来了,包子馅等于都是菜渣渣。木渣渣的纤维塞牙不说,还含不住油脂和香气,少了那种清鲜松软、绵柔甜润的味道。手剁的馅芯,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里面,包子上笼一蒸,里面会稍微有一点灌汤效果。

老王一年到头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萝卜丝包子。他那个只有四平米的包子铺。黄金时代是在春天,万花如吹哨子一样绽开蓓蕾,春笋肥了,马齿苋蹿出了肉嘟嘟的叶子,太阳加大了它的热力,老王老婆撑出的竹杆上,霉干菜一挽一挽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调子;腊肉香肠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但还没有出油变哈,一切都恰到好处。

老王的喜悦体现在他的剁馅声中,春笋要在沸水中煮去涩味,可像剁白菜一样粗切细剁,剁起来万马奔腾,擦擦作响;马齿苋在沸水中烫一下,剁前要细切,然后粗剁一下,尽量含住汁水;霉干菜是剁不动的。完全靠手劲细切,饶是老王这样的熟手。切完一天要用的霉干菜和腊肉,手腕也酸软,老王手头有一本《水浒》,是说书人整理的本子,已被他翻到毛边。他笑说,自从切过霉干菜,就晓得郑关西何以熬不住大怒——鲁智深命他细切十斤瘦肉、十斤肥肉,叉加十斤软骨,细细儿把他的横劲儿挫去十分,这等“消遣”,谁受得住?

老王这人“轴”,包好的包子非要24个褶子,少一个也不行;包子馅还得丰满,透过包子皮,能看出春笋腊肉包嫩黄中夹杂暗红色,马齿苋香肠包是暗绿中夹杂水晶红白。他还有一样“轴”性子,一早上最后一屉包子,说什么也不卖与路人,得留着,他留着等谁呢?

九点半光景,他要等的人摇摇摆摆来了,三月艳阳天,还戴着棉帽子,穿着灰棉裤,都是须眉皆白的老人,他们两三相约,说要出了老年公寓透透气,看看街景。都八九十岁了,护理人员最多许他们在无人陪伴的情形下走出500米,他们就来老王的包子铺互相做东请客。老王收的钱,青菜香菇包五毛一个,马齿苋香肠包八毛一个,还是15年前的价钱。

要是他们乐意,老王会拿出家里的粗茶给他们泡上一壶,陪着说说话。老王只是简单地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老了,就没人愿问你想要什么了,和谁在一起,吃啥饭,这多可怕;这些老年人,以前有地位有学问也好,没地位没学问也罢,如今谁羡慕谁?能走出这500米去,能硬硬朗朗地吃下两只包子,能花五块十块请个客,能有说得上话的朋友,就是福气。干嘛不让他们的福气长一点呢?

(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标题“包子王”有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因为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包子王”的行踪来展开情节。

B.第三段写了“包子王”把中号的大石锁玩得溜圆的事,丰富了小说内容以及人物性格,平添了小说的情趣。

C.第五段运用了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万花”、“春笋”、“马齿苋”、“太阳”等的生动景象。

D.老王的“轴”表现在:对包子的褶子、馅、色彩等格外讲究;早上最后一屉包子必须留给老年公寓的老人。

E.小说采用正面描写手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请简要分析“包子王”的包子有“吸引力”的原因。

3.小说主人公“包子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包子王”对待老年公寓的老人的态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中“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解】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柳川(今柳市方斗岩)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本诗作者生在偏安一方的南宋,终生不仕。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诗人是如何描写乡村四月风光图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无怪色。

恺之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亦深被       器重             B.此子宜丘壑中       弃置

C.无怪色         明白             D.恺之伐过实        庄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B.尝以一厨画糊题/ 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C.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D.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B.顾恺之特别擅长人物画,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恺之画人物最重视点睛,认为眼睛最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

C.顾恺之画像善于点染衬托。比如他画邻女像,“图其形于壁”;画谢鲲像,“在石岩里”;画有目病的殷仲堪,“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D.顾恺之吟咏具有先贤的风。他曾在月色下声吟咏,受到邻居谢瞻的赞赏,恺之自力忘倦,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2)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C.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时,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