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温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 ~1克/立方来,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飘渺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 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16字以内。
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雨借着芭蕉或屋瓦,敲打出柔肠寸断或满怀激情。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是需要有理想主义色彩的。 。 。 。 。 。 。一旦失去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教育绝不可能成为立国之本,在一个教育普及的时代里,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教育,尤其值得深思。
①这样的教育才是令人向往的,也是现实中所匮乏的。
②学生同样要凭着独立、自由之精神,在知识和精神世界里求索。
③教师要凭着独立、自由之精神,在知识和精神世界里驰骋。
④通过教育每个人的思想天空进一步拓宽,每个人精神的翅膀进一步展开。
⑤老师与学生,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的生命相互碰撞,相互连接,在课堂内外彼此启迪,彼此建造,彼此成全。
⑥无论追溯孔子的传统,还是古希腊的传统,从本质上说,教育的真谛都蕴含在独立和自由当中。
A.①③②⑤⑥④ B.③②⑥①⑤④ C.⑥③②⑤④① D.④⑥③②①⑤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有很多框框需要打破,这有赖于管理部门与创作者积极互动,各自承担一点相应的政策或市场风险,共同营造文艺创作的新活力。
B.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整个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论坛围绕“塑造区域绿色增长极”为主题,来自九大国家级新区的代表,就探索绿色发展与创新之道、未来趋势与机遇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政府该做些什么?前不久,各大城市相继开始公布PM2.5指数的实时监测数据,与以前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B.《舌尖上的中国》是优秀的国产纪录片,创作理念是既展示美食,又借助美食表现乡土人情,这种左右逢源的思想给影片增色不少。
C.“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九个第一”,看到报道,老林一下笑出声来,纠缠他多日的大大小小的病痛涣然冰释。
D.多读书少应酬,是我们党一直倡导的作风,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努力做到的,但有些干部却打着“盛情难却”的幌子,对小恩小惠却之不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
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
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B.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E.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4.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