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山狼 (清)赵执信 ①原山有穴焉,与村墟密迩。而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山狼

(清)赵执信

①原山有穴焉,与村墟密。而经路险僻,旧盖人所居也。顷岁,一狼据之。每日暮,则负穴而嗥,林壑响应。村人震悚,久而憎恶之,然莫敢犯。山中鸟兽闻之,以为雄杰也,群往附焉。有黠狐者,善媚,请奉为山之王,群小咸和。狼大喜,声益凶厉。出行山下,窃鸡豚食之。与人,亦未敢搏噬。黠狐曰:“此去城市才数里,盍往游乎?”狼意蹙缩,内自揣: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至,则阑入吏舍。吏者海壖人也,所习惟鱼鳖,见狼则大惊,为具酒脯,致礼敬。狼意得甚,恣饮啖。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市人或遇之,骇而走,相恐以妖,竞闭其户。士人者从墙上视之曰:“狼也!”语吏不可近。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②有道士,抱奇术,隐深山。闻而造士人曰:“何子之柔也?是将食人。今不除,子与众给其齿牙矣!”曰:“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之。”道士曰:“吏亦何利?无已,吾助子。”乃为檄文,告诸神。其夕,大雷电其穴。狼适未归,归则无所据矣。狐兽尽散,狼窜于野,厌然不复能自奋。暮声凄断,但如鬼而已。村人相与谋,彼已无能为,操梃棓,敛瓦石,将毙之;城市知而争出。道士笑之曰:“属者神殛之也,幸其未食人,贷其命。汝曹顾欲死之,昔者奈何相戒而莫敢犯乎?汝曹之甚也。”众乃止,狼亦遁去。

③评曰:狼无能为也,恐动群兽,弄吏以为威,由有所据以发其恶声也。丧穴,败矣。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注释  ①阑入:擅自进入。②海壖:海边。③侈然:放纵的样子。

④厌然:畏缩的样子。⑤属者:刚刚。⑥殛:诛杀。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村墟密                 迩:近

B.与人,亦未敢搏噬         值:相遇

C.且吏                   昵:害怕

D.大雷电其穴               夷:毁坏

2.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词语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而憎恶之,莫敢犯       然:可是

B.出行山下                 间:顷刻

C.子与众给其齿牙矣         且:将要

D.丧穴,败矣               其:它(狼)的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原句: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

A.若有什么不测,就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B.逃脱后就没有不测了,然后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像我这样如何?

C.若有什么不测,就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像我这样如何?

D.逃脱后就没有不测了,然后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狼占据的洞穴原本可能是人的居住地,地处偏避,后来成为狼耍威风的重要凭借。

B.鸟兽的归附并没有消除狼对人的畏惧,官吏纵容、民众避让才使狼变得无所忌惮。

C.狼在失势之后发出像鬼一样令人恐怖的叫声,但民众没有被吓到,反而奋起斗争。

D.作者借写狼讽刺了社会中的恶人及其帮凶,也批评了民众的懦弱,很有现实意义。

5.根据第①段内容回答,除去“吏者”,老百姓是怎样一步步助长了狼的嚣张气焰的?

 

1.C 2.B 3.A 4.C 5.最初,对狼的叫声非常憎恶,但不敢对付它; 后来,在白天碰到狼,就惊骇逃走,以为是妖怪,争相关门闭户;最后,所有人都互相告诫,谨慎的躲开狼。 【解析】 1.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昵:亲密。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2.间:有时。 3.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4.C“民众没有被吓到,反而奋起斗争”错。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5. 文言文[参考译文] 原山有一处洞穴,与山下的村落极为接近。不过所经过的路段较为险峻偏僻,以前大概是人所居住的地方。近年来,有一匹狼占据了这一处洞穴。每天天黑之后,就背靠洞穴嗥叫,声音在树林山谷中回响。村落里的人都十分震惊害怕,久了之后也十分痛恨狼的叫声,但没有人敢对付狼。山中的野兽听到了,认为狼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都成群结队地去依附它。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很会巴结逢迎,就请求尊狼为百兽之王,其他的动物也都附和。于是狼大喜,发出的声音更加凶狠凄厉。有时也到乡村,偷盗一些鸡、猪来吃。要是碰巧与人相遇,也还不敢攻击人、吃人。狡猾的狐狸对狼说:“这里距离城里的市集才几里路,何不到城里一游?”狼心里有些害怕,但心里又想:我在夜里前去,假如有什么不测,还可跑回我的洞穴,他们能对我怎么样?于是狼就擅自闯入官吏的住处。官吏是海边人,他所常见的东西都是鱼鳖,见到狼大吃一惊,赶紧替它准备酒菜,礼节十分恭敬。狼心里十分得意,便放肆地吃喝起来。后来又几次去官吏的住处,渐渐地不再避开白天。老百姓有时遇见狼,都吓得回头就跑,大家都以为是妖怪,于是互相传言,争着关闭门户。有一个读书人从墙上窥视一番后,判断说:“这是狼。”并赶紧告诉官吏,让他不要接近狼。但这时官吏已经无法拒绝与狼的来往,因此不肯听从。狼于是更加肆无忌惮,把自己的皮毛修整得十分光泽,放纵地来来往往。从村庄到城里,大家都相互告诫,小心地避开狼。 有一个道士,身怀绝技,隐藏在深山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拜访读书人,说:“先生你为什么这样怯弱?这样的话狼将会吃人了。假如不除去它,您和大家都将会成为狼的口中之物。”读书人说:“我本来也知道,但大家的心意不统一,也没有弓箭罗网等工具,况且官吏和狼还很亲密。”道士说:“官吏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别放弃,我来帮助您。”于是道士就写了讨狼檄文,把这件事告诉神仙。当天晚上,一场大雷电夷平了狼的洞穴。狼刚好外出还没回来,但回来后就没有了住处。这时,狐狸和其他野兽也都四散逃走,狼没有办法,只好逃窜到野外,畏畏缩缩,再也没有往日的威风。到了晚上,它的叫声凄凉断续,只是像野鬼号叫而已。村里的人聚在一起商量,认为狼已经没有威胁,便拿着棍棒,带着瓦片石块,打算把狼杀死。城里市集里的人听说了,也争着出城来打狼,道士笑着劝阻说:“近来神仙已经诛杀它一次了,所幸它没有吃人,就饶了它吧。你们现在只想着要杀了它,以前你们为什么会相互告诫,没有人敢去冒犯它呢?你们这些人真是太过分了。”大家这才作罢,狼于是也远远地逃走了。 评论说:狼本来不能有什么作为,之所以能恐吓发动其他野兽、摆布官吏来耍威风,是由于它有用来安身的洞穴,能发出凶恶的叫声。狼失去了洞穴,也就一败涂地了。属于人的地盘本来就不能借给狼占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文言语句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已经死去或没收入官为奴

C.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项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以身蔽沛公

A.行李之往来,其乏困

B.项伯杀人,臣

C.范增数项王

D.吾得事之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B.诸郎中执兵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如果

B.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以:用

C.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之:的

D.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因:趁机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

B.今太子迟之,请决矣                  辞:告辞

C.秦王必喜而见臣                      善:好好地

D.素留侯张良                          善:赞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