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钱学森的母亲
①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是浙江杭州一没落丝商的儿子,少小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曾到日本学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从小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而且心灵手巧,尤其擅长针黹刺绣。民国成立后,钱均夫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在3岁时随父到了北京,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
②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特强,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
③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章兰娟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开始对父亲那厚厚的大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对于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于是挑选一部分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给儿子看,并认真地给他讲书中的故事。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及杨家将的故事,还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映雪、发愤苦读的动人故事,及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这些智慧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拜与向往。
⑤钱家在北京是独居的大四合院,与他们相邻的常是一些贫困的下层人士。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所以非常同情下层市民的疾苦。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自家那扇黑漆大门,常常被求借的邻居敲开,母亲总是温和地、热情地接待这些穷朋友,家中有的,尽管借去,借去的钱粮,确实无力偿还的,母亲决不再提起。
⑥章兰娟对儿子不仅言传身教,并且寄予了无穷的希望,钱学森对母亲也是充满特殊的感情,时刻不忘慈母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钱学森长大成人后在美国求学工作时,曾铺纸挥毫,饱蘸心血,勾勒出一幅母亲的肖像,一幅他心目中母亲的肖像。她慈祥、俊秀,一双慧目在关注自己,鞭策自己……他把画像挂在案头,以便时时仰望母亲的笑容,回味母亲的教诲。
⑦一天,远在异国的钱学森获知慈母辞世的噩耗, ,泪如泉涌。于是不远千山万水赶回家。踏进家门,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父亲,父子相见,说不尽心中的悲痛,父亲向他叙述了母亲离去那天的情形:“那天是个阴沉沉的雨天,但在最后一刻天放晴了。你母亲突然睁开双眼,像是寻找什么,她用颤巍巍的声音说道:‘天晴了,学森该——该回——回来了!’”
⑧“我说:‘是的,天放晴了,飞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就要开通了,咱们的学森就要坐飞机回来了,你千万要等他呀!’”“你母亲吃力地点点头,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她也许是在耐心地等你回来。可是,她终究没能见到你,她带着对独子的深深思念,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世界。”
⑨说罢,老父亲呜呜地痛哭起来。钱学森早已抽泣得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父亲又慢慢地从枕下摸出了一页泛黄的小纸片,递到钱学森手里。钱学森打开小纸片,一眼就认出了母亲那娟秀的手迹,只见上面写道: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⑩诗笺上泪痕斑斑,那是一位慈母思念远方游子的泪水啊!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前留下的小诗,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放声大哭起来。
1991年10月,江泽民、李鹏同志签署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当之无愧!钱学森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他那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奠基人正是他的父母亲。
1.在文中第⑦段划横线处填入一个词语,表现出钱学森听闻母亲去世时的内心感受。
2.钱学森在美国求学时,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肖像挂在案头?
3.文章结尾说钱学森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奠基人正是他的父母亲”。请列举这一结论的依据。
4.文中的哪个细节描写触动了你?它触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①当洁白的宣纸铺开、墨香四溢时,便想起故乡的月光照亮窗棂,也照耀无眠的心绪。古往今来,我们的同胞正是通过书写来培养孩子们的德操。坐姿不正,无以为书;心思不端,无以为人。谁能说一笔一画地落墨,不是一项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一个磊落君子有正确的姿势和以这种姿态处世,大概就是从习字开始吧。
②古代先人敬畏字纸的遗训告诉我们,汉字书写不仅仅是肢体训练,更是心灵体操。汉代文学家杨雄说“书,心画也”,书法作品可谓中国人心灵的图画。气韵生动之翰墨,源自空灵曼妙之灵符;高古典雅之英藻,酝酿倜傥落拓之胸襟。颜真卿的书法就得到这样的评价:“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矣。”
③善于模仿大自然的民族,也具有艺术创造的灵光,文人的墨迹便携带着日月山川之灵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书写方式,只不过是各擅其能罢了。太阳用光的线条迸射其对地球村的热情,月亮则用如水的波痕挥洒其对万千生灵的关爱,雪花用象形的图案编织美丽的童话,雨点也用不留痕迹的“墨迹”敲打叶子和窗户,暖风更用那无形的笔描画出一片天真烂漫的草绿花红……
④笔尖上的中国历史悠久,蔚为大观。我们在甲骨上谋面,在贝壳上相识,在青铜上辨认,在石鼓上端详,在竹简上默念,在摩崖上邂逅,在玉石上铭刻,在团扇上留言,在青瓷上烙印,在紫檀上题名,在彩笺上传情,在红叶上题诗,在碑碣上隽永,在陶器上永驻……生活中无处没有你横平竖直的美感,天地间无所不包你方方正正的大气。你指给我一个用笔墨书写的优雅汉字,便是指给我一个用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⑤书写的滋味和有滋味的书写,只有真正书写过的人才能体验。这种美妙的身心体验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那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是一种持久、韧性、刻苦、奋发,是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我们在一幅精美绝妙的书法作品中,能够体味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部美质和内蕴。
(取材于彭俐的《笔尖上的中国》)
1.本文第⑤段加点词“行云流水”在文中的含义是 。
2.作者为什么说“笔尖上的中国” 历史悠久?除文中所提到的事物外,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或器物)上记录了“笔尖上的中国”?请列举两例。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汉字书写有哪些价值?请分条概括。
在横线处写出文章的原句。(限选其中5道题。)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写到“ ,鱼翔浅底; 。”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寒秋景色。
2.戴望舒在《雨巷》中的刻画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 。”
3.《再别康桥》开篇用叠词不断渲染别绪,“轻轻的我走了, ; ,作别西天的云彩。”
4.烛之武说服秦伯时首先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秦、晋围郑, ”,但紧接着却以“ ,敢以烦执事”来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
5.“易水送别”是《荆轲刺秦王》中悲壮的一幕,荆轲临行前在易水边慷慨歌曰:“ , 。”之后,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鸿门宴》中项伯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解释:“ ,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7.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慷慨陈词: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山狼
(清)赵执信
①原山有穴焉,与村墟密迩。而经路险僻,旧盖人所居也。顷岁,一狼据之。每日暮,则负穴而嗥,林壑响应。村人震悚,久而憎恶之,然莫敢犯。山中鸟兽闻之,以为雄杰也,群往附焉。有黠狐者,善媚,请奉为山之王,群小咸和。狼大喜,声益凶厉。间出行山下,窃鸡豚食之。与人值,亦未敢搏噬。黠狐曰:“此去城市才数里,盍往游乎?”狼意蹙缩,内自揣: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至,则阑入①吏舍。吏者海壖②人也,所习惟鱼鳖,见狼则大惊,为具酒脯,致礼敬。狼意得甚,恣饮啖。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市人或遇之,骇而走,相恐以妖,竞闭其户。士人者从墙上视之曰:“狼也!”语吏不可近。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③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②有道士,抱奇术,隐深山。闻而造士人曰:“何子之柔也?是将食人。今不除,子与众且给其齿牙矣!”曰:“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昵之。”道士曰:“吏亦何利?无已,吾助子。”乃为檄文,告诸神。其夕,大雷电夷其穴。狼适未归,归则无所据矣。狐兽尽散,狼窜于野,厌然④不复能自奋。暮声凄断,但如鬼而已。村人相与谋,彼已无能为,操梃棓,敛瓦石,将毙之;城市知而争出。道士笑之曰:“属者⑤神殛⑥之也,幸其未食人,贷其命。汝曹顾欲死之,昔者奈何相戒而莫敢犯乎?汝曹之甚也。”众乃止,狼亦遁去。
③评曰:狼无能为也,恐动群兽,弄吏以为威,由有所据以发其恶声也。丧其穴,败矣。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注释: ①阑入:擅自进入。②海壖:海边。③侈然:放纵的样子。
④厌然:畏缩的样子。⑤属者:刚刚。⑥殛:诛杀。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村墟密迩 迩:近
B.与人值,亦未敢搏噬 值:相遇
C.且吏昵之 昵:害怕
D.大雷电夷其穴 夷:毁坏
2.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词语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而憎恶之,然莫敢犯 然:可是
B.间出行山下 间:顷刻
C.子与众且给其齿牙矣 且:将要
D.丧其穴,败矣 其:它(狼)的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原句: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
A.若有什么不测,就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B.逃脱后就没有不测了,然后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像我这样如何?
C.若有什么不测,就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像我这样如何?
D.逃脱后就没有不测了,然后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狼占据的洞穴原本可能是人的居住地,地处偏避,后来成为狼耍威风的重要凭借。
B.鸟兽的归附并没有消除狼对人的畏惧,官吏纵容、民众避让才使狼变得无所忌惮。
C.狼在失势之后发出像鬼一样令人恐怖的叫声,但民众没有被吓到,反而奋起斗争。
D.作者借写狼讽刺了社会中的恶人及其帮凶,也批评了民众的懦弱,很有现实意义。
5.根据第①段内容回答,除去“吏者”,老百姓是怎样一步步助长了狼的嚣张气焰的?
对下列文言语句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已经死去或没收入官为奴
C.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项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范增数目项王
D.吾得兄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