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接龙:
难以为继——( )——( )——( )——( )——( )
给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下联:
(1)上联:春暖观鱼跃 下联:
(2)上联: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下联:
下列各选项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B.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是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有《荀子》,现存32篇。
C.《过秦论》是一篇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史论”。
D.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经验,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B.《澳门日报》日前刊出社论说,围绕着是否应该禁放烟花爆竹的问题,人们在过去一段时间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因而违法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屡禁不止,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C.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安理会改革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方愿与各方保持接触,通过广泛、民主协商,共同努力,改革朝有利于维护联合国整体利益和会员国团结的方向发展。
D.北京卫视推出的《忐忑》百人合唱版成为兔年春节网上转帖最快的视频之一,百位翻唱者中有的是龚琳娜的粉丝,有的是选拔出来的网友,有的来自合唱团,年龄跨度涉及到各个年龄层。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首部裸眼3D儿童舞台剧《安徒生密码》在全国各大剧场上映,最为经典和浪漫的童话世界场景及演员精彩的表演,让观众都目不交睫。
B.古人讲“自古逢秋悲寂寥”,秋的萧瑟与悲凉,成了古代文人一脉相承的情感基调。与古人相比,近现代大师眼中的秋天则清新亮丽多了。
C.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省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冬温夏清,较之往年是难得的好年景。
D.我,15 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小说,冒失的向文学刊物投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父亲罗家伦
父亲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读书家庭。1915年,父亲考进复旦公学中学部,国学功底很深。1917年夏天,父亲投考北京大学。那一年,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上任。
1919年1月1日,父亲和北大高年级学生出版了《新潮》杂志,总编辑是傅斯年,父亲任编辑,两人写了很多关于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文章,《新潮》杂志在当时成为继《新青年》之后,倡导新文化运动第二种有影响的刊物。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人都给予父亲他们极大支持。蔡元培批准由北大经费中每月拨3000元给《新潮》,《新潮》的编辑部,就是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办公室。
1919年4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失利的消息传到北大,父亲和一些同学商定5月7日联合市民游行抗议。5月3日,蔡元培校长得知北洋政府同意对山东问题做出退让,立即通知了父亲、段锡朋、傅斯年等人。当天深夜,大家决议改在5月4日去天安门集合游行。父亲与江绍原、张廷济一道,被各校代表推举为总代表。5月4日那天上午,父亲站在一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宣言只有180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5月26日,父亲在《每周评论》第23期发表了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概念。从此,“五四事件”被定格为“五四运动”。
1920年秋,父亲和四个北大应届毕业生得到蔡校长的推荐和企业家穆藕初基金的资助,出国留学。在美、英、德、法等国深造了六年,父亲回国。192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让父亲任清华大学校长,那一年父亲只有31岁。
10月12日新学年开学时,校园中除了新校长外,新生中首次出现了十五名女生;原有的五十五名教授中,三十七位(包括外籍人士在内)遭到解聘,却进来了二十多位新的教授;有些系和课程被取消,中国课门数增多;本国和外籍教职员之间待遇及居住条件的差别得到改正;权力大过于教授的职员地位和人数也重新调整。
父亲说:“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父亲为清华求才的苦心,从毛子水根据何基鸿(清华法学教授)转述的一个小故事中可见一斑:“志希从北平到南开去请蒋廷黻先生。蒋先生本不愿离开南开的。蒋先生不答应,志希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先生终于答应了。”
父亲选拔人才,也不拘泥于分数。除了对钱钟书的破格录取外,还有报考清华历史系的吴晗,他的数学考了0分,但中文和英文竟是两个满分。父亲大笔一挥,将吴晗也破格录取。
1929年4月,父亲和教授会代表冯友兰联袂出席清华大学董事会议,坚持立场,对抗由外交部高级官员把持的董事会,在校中发动废除董事会的舆论。父亲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三次向教育部提出辞呈,表示不挠的决心。当局终于在6月下令取消基金会,改由教育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辖。
父亲在清华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使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1930年,处于复杂政治形势下的父亲被迫辞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父亲对清华所做的成绩,依旧被肯定。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先生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
1932年8月,父亲就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到任之初,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中央大学在当时是全国高校中院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1941年夏,筋疲力尽的父亲辞去中央大学校长的职务。
1969年12月25日,父亲离开了他热爱的这个世界。我抚着他柔软尚温的手,生离死别,像是梦幻,却又无情地逼真!父亲安葬在台北近郊山旁的阳明山第一公墓,四周丛林环绕,放眼远望观音山和淡水河,云边深处,便是隔海的大陆故乡。
(摘编自罗久芳《我的父亲罗家伦》,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950年赴中国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百度百科)
2.罗家伦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朱自清、张子高、翁文灏、华罗庚等等,多达数十人。这些人的到校,大大强化了教授阵容。
(摘自赵映林《罗家伦于清华大学的开拓之功》)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A.在这部亲情回忆录里,作者全面地展现了罗家伦不平凡的北大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运动、留学欧美、实践教育经历等,表现了他的教育理想之梦。
B.北大讲究学术自由精神的熏陶和蔡元培校长的感召长远地影响了罗家伦的信念和事业,这从他在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民主方面的表现能够看得出。
C.罗家伦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学者,无论是任清华校长还是中央大学校长,他都革故鼎新,创造了当时的辉煌鼎盛,但是最后他都被迫辞去了校长职务。
D.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中文和英文满分、数学零分的钱钟书和吴晗,体现了他对人才的爱惜,让他们能在清华深造,为他们以后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E.作者以丰富的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罗家伦在清华大学任职只有两年,却被称为有开拓之功,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为清华做出了哪些成就。
3.罗家伦除在清华做出了巨大成就外,在其他方面,他还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概述分析。
4.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并做到言行一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