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乡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嚼着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屋掘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摘编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说爷爷这“染布”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是爷爷借去大染坊找老板的儿

子斗蛐蛐的机会学来的。这说明爷爷是个很有心计、早有预谋的人。

B.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嚼黄豆”这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为情节发展做

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C.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

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的心态。

D.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很深刻,指的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

“我”的物质遗产,也是“爷爷”留给“父亲”的人生教训。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特别是对“父亲”的心理描写,

生动地凸显了人物个性特征。

2.临终前爷爷那“小袋黄豆”指的是什么呢?是从哪些地方判断出来的?请你简要概括。

3.为什么“我”要平掉爷爷的坟头?请你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读了这篇小说,联系现实人生,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简谈谈自己的感受。

 

1.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D得1分,选AE不给分 2.“小袋黄豆”指的是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用金子打成“黄豆”样式)。 从文中这些地方可判断出来的:①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打开小布袋,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②爷爷嚼黄豆,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③爷爷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④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3.“我”平掉爷爷的坟头,一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担心别人知道了爷爷的“黄豆”是用金子打成的);二是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心。 4.示例启示一: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的黄豆”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示例启示二: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论述略) 示例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论述略) 【解析】 1.1】A项“说明爷爷是个很有心计、早有预谋的人”的结论是错误的。D项主体部分正确,“也是留给‘父亲的人生教训’”的分析不对,应是“留给‘我’的人生教训”。E项“对‘父亲’的心理描写”的分析是错误的。文章对“父亲”没有进行心理描写。 2.2】小说反复强调了爷爷临终前那“小袋黄豆”,文中“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均可以判定这“小袋黄豆”就是应该是“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3.3】小说中平掉爷爷坟头的举动被人们说成的忤逆不孝,“我”究竟想要怎样呢?经过推究,不难发现,“我”的出发点是两个,一个就是防止爷爷的坟头被盗,毕竟有一些关于爷爷的金子的说法流转;另外一个就是断绝自己依靠爷爷救命钱的念头,立志要自己谋求生路,不像父亲一样依赖祖业。 4.4】本题要求学生回答读过这篇小说之后的启示。学生这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用拘泥于固定的思维。不过,具体而言,这篇小说从题目“最后的黄豆”到中心立意,最主要的内容应该是对后人的教育问题。祖辈创业的艰辛后人也许没有经历过,他们只知道享受祖辈创造的财富,自然就不懂得珍惜。这样就可以从不要留给后辈人过多的物质财富,而应该留给他们努力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财富等角度谈自己的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绘偶一回头,便有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的句子是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1.比较两首《从军行》,他们描写塞外景物的气氛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古人认为陈羽的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B.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C.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C.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

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D.东宫,太子所住的地方,代指太子;皇天后土,指皇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早年,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

母。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B.从第二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

人同情。但终究是态度不够坚决,还是答应去应征。

C.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

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D.作者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首先陈述个人遭遇之情,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

地,再抬出孝治天下之理,同时剖明心迹。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

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它是最神圣的典礼。

B.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在证明着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C.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这些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

D.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帝王先接受了儒家,然后才接受了封禅理论,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秦始皇、汉武帝成功封禅泰山后,古代无数帝王,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几乎都能够成功封禅。

B.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孔子,认为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C.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D.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和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自鲁国的儒生和滨海的方士等主张封禅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认为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

B.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一座山来代表,那么构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就是那个代言人,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那个代表。

C.秦始皇封禅泰山,泰山地位提升;汉高祖祭祀孔子,儒家获得独尊地位;可见泰山地位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同步进行。

D.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元旦过后,一段发生在上海地铁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名女乘客在吃泡椒凤爪,并有数粒骨头残渣散落车厢,在遭到指责后,她与周围乘客产生言语冲突,还拿出手机与人对拍。后在接受采访中,当事人坚称“没有乱扔,没有妨碍他人,没有影响公共环境”。 在地铁上做出有碍观瞻的举动,并非个别现象。1月3日,广州一男子在地铁上嗑瓜子,随地吐瓜子壳;1月4日,一名身穿红衣、在南京地铁上脱鞋的女子,被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与后两者相比,“凤爪女”之所以成为新闻人物,在于该事件有激烈的冲突细节,有跌宕的剧情演绎,还有可供谈资的议题“设置”。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