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②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③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④归!”未至彭城,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注】①骨鲠:比喻个性正直、刚强。 ②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③恶草具:粗劣的饮食。 ④请骸骨:自请退职。

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           宰:主持者

B.大王能出捐数万斤金                 诚:如果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出入:收入和支出

D.未至彭城,发背而死                 疽:毒疮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

B.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

C.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

D.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行事;又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的疑心。

C.亚父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做出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负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D.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操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导致大败。

4.课文重点句子翻译。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C 2.B 3.D 4.(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微,因,与,知,其,各1分)(2)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缘故了。(以,名,胜,所以,学者,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联想法、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结构成分分析法等。C项,出入:偏义复词,支出。联系课本知识: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该题考核的都是课内实词,应做好归类整理。如A选项,译为“收入和支出”时,不合语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该句可以从“谓语”入手——“宣言”。意思为“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3.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D项“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操的人才”错,应该是“无法留住人才”,亚父被他气走。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D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操的人才”错。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微,因,与,知,其,各1分;(2)以,名,胜,所以,学者,各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 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 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么几个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容易猜忌别人,又爱听谗言,这样他们内部就必定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 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拿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亚父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②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③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现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④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行,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⑤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写成“龙城”“笼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⑥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2.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看,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陵。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请以“说名牌”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                  B而今安在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余弟安国平父                  D否泰如天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