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___________。
② 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中国发生的___________ 的变化。
③ 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___________ 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有很大的转变。
A.釜底抽薪 翻天覆地 滥竽充数 B.釜底抽薪 石破天惊 滥竽充数
C.雪上加霜 翻天覆地 尸位素餐 D.雪上加霜 石破天惊 尸位素餐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已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节选自巴金《小狗包第》)
1.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所以说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B.作者为一只狗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表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警醒人们记住历史教训。
C.本文之所以感人,除了内容之外,还跟语言魅力分不开。作者是语言大师,在本文也注重讲究语言的技巧,使用生动流畅的书面语来感染读者,不喜欢使用口语。
D.第一段中的两个“包袱”分别指:第一个“包袱”指小狗在我家时给我心理上增添的担心,第二个“包袱”指的是我对自己出于自私而抛弃小狗的自责。
2.第二段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的? 说说其所用表现手法及好处。
3.本文要反映的是“文革”的残酷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的命运?
4.了解了巴金养狗的经历,感受了巴金对狗这番真挚的情感后,你心目中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你如何看待他的忏悔意识、道德良心?他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有无价值?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2)在《离骚》中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中伤的句子是 , 。
(3)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对自由向往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诗中写“涉江采芙蓉”,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
2.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试结合全诗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倦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①吾其还也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1.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