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1)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1)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2)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3)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4)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5)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6)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7)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8)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9)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10)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11)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12)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13)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三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将深厚的文化背景浓缩到掌中一捧沙,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文章前半部分是写作的重心。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引用土家族史学家、沈从文、王国维等的观点,追述了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作者写了自己火车上偶遇一位维族青年,通过对他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了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结合自己少年时的经历,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着力展开对治理戈壁荒漠化的审视与思考。

2.文章第八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1.答案:A (2分)D(3分)。 2.①内容上,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②结构上,用情感强烈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③效果上,引用名人诗句,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 3.①严酷的自然环境;②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③文化没落的哀伤、哭泣;④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答出三点即可) 4.句意理【解析】 “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喻指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2分)“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2分)结合阅读体验谈感悟时,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和怀想的深意(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B项,重心不在前半部分。“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C项,“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现戈壁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E项,本文并不是“对治理戈壁荒漠化的审视思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散文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比较选项。B.C项曲解文意,E项对文章主旨分析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八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这是考查“引用”手法和用。段落的作用应该从(结构+内容)的角度答题,同时结合“引用”手法的作用。第八段处在文章中间部分,内容上,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结构上,用情感强烈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引用”手法的作用:用名人诗句,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本题中段落出现文章中间部分,除了“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外,还应该写出引用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引用名人诗句,都有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的作用。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题干中“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其实就是对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文章(2)-(7)写严酷的自然环境;(8)写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9)-(10)写文化没落的哀伤、哭泣;(11)-(12)写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组织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题干有题目“戈壁听沙”问起,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考查。考生先划分文章层次,然后抓住关键句,概述每层主要内容,即可得到答案。题目的作用1.交代文章的对象、人物的身份、暗含作者的性格 2.线索作用 3.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题目含义5)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运用反语,增加文章的讽刺效果,揭示文章的主题。而本篇文章的标题,正是文章的线索。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这里考查两个方面:句子含义+现实意义探究。首先抓住句子关键词来解释句子含义,“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喻指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结合阅读体验谈感悟时,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和怀想的深意。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本题中“母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指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本题就是在理解“”的象征意义后,从深层次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愤怒世人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的句子是“                      

(2)《红楼梦》中林黛玉指出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是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                      

(3)《赤壁赋》中侧面写箫声哀婉动人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中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指出并赏析其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

[宋]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以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色而已                      而已:罢了。

B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人主:国君。

C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          以为:把它当做。

D至抉其种类                     种类:种属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B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C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D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擅长史论,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他认为宦官之祸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

B.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宦官通过“小善” “小信”等手段逐步地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之一,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具备史学家的锐眼,提出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揭示出了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2)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1)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2)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3)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4)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5)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一年,北京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我国自主研制的 C919 大型客机总装下线,中国超级计算机破世界纪录蝉联“六连冠” ,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这说明,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0一六年新年贺词中的一段话。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请以“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