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为人民币的重要防伪...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人民币的重要防伪标志,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设计了两条安全线。其中,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线宽4毫米,其光变性能对光源要求不高,颜色变化明显,集成镂空文字特征,更有利于公众识别。磁性全埋安全线采用了特殊磁性材料和先进技术,机读性能更好。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也有利于防止变造人民币。

A.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B.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C.位于票面两边的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

D.位于票面两边的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

 

B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应根据上下文逻辑来填写。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前文先说“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后说“磁性全埋安全线”,排除AD;横线后面有“也有利于”,强调的应是“分别位于票面两边”,排除C。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运用排除法,前文先说“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后说“磁性全埋安全线”,排除AD;横线后面有“也有利于”,强调的应是“分别位于票面两边”,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本次外交图片展分外交纪实、人文风情、自然风光三类,遴选自外交部部内部属单位和驻外使领馆摄影爱好者提交的近1500幅照片,由专业评委评审而出。(《人民日报海外版》)

B在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慷慨悲壮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民日报》)

C年9月,韩国科学技术院与重庆理工大学共同办的重庆两江KAIST国际校区迎来了第一批66名新生,这标志着中韩产业园又一个韩资项目“开花结果”。(《重庆日报》)

D今日凌晨1:30,海航HU7991航班从江北机场起飞,重庆直飞意大利罗马航线正式开通,弥补了重庆及西南地区直达西欧的空白;至此,我市开通国际客运航线达到37条,通行城市达34个。(《重庆晨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因小孩哭闹而手绘致歉卡送给邻居,是时代文明的展示。这种发自内心的展示不做作,是         的愧疚感的自然迸发,是多年沉淀的个人素养助推的结果。

我在一些地方说过,历史学可能并不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历史学不仅需要史料,而且需要还原历史时空,需要知人论世,需要         

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父母将自己认为是最好的给孩子,剥夺了孩子培养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机会;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之所以会有抵触心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在           

A以己度人     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   B以己度人     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

C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     以己度人   D设身处地     推己及人     以己度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1)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2)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3)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4)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5)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6)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7)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8)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9)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10)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11)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12)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13)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三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将深厚的文化背景浓缩到掌中一捧沙,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文章前半部分是写作的重心。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引用土家族史学家、沈从文、王国维等的观点,追述了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作者写了自己火车上偶遇一位维族青年,通过对他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了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结合自己少年时的经历,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着力展开对治理戈壁荒漠化的审视与思考。

2.文章第八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愤怒世人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的句子是“                      

(2)《红楼梦》中林黛玉指出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是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                      

(3)《赤壁赋》中侧面写箫声哀婉动人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中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指出并赏析其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