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杨绛亦芳华 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百年杨绛亦芳华

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以其博学、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

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学生,曾做过胡适的老师。杨绛5岁开蒙,1919年其父辞职南归。1928年夏,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

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杨绛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杨绛的文学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出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留志感念。”

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杨先生和钱先生“为国家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回国。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住在被日军包围“孤岛”一样上海的租界里。功底深厚,出手不凡,创作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当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历尽劫难。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

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历经百年沧桑,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1932年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刚入读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专业的杨绛虽然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很多当时清华的人都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或许是天意,她在等待一个人――钱钟书。

据杨绛回忆,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机智幽默,侃侃而谈。两人一见如故,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钱钟书与杨绛相爱了,并从此相携走过风风雨雨的一生。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是上世纪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经历了这样的姻缘,杨绛对现代人的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走过一个世纪沧桑的杨绛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老旧的样式,始终安之若素,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是浓浓的书卷气。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如今,杨绛已是期颐之年,却仍笔耕不辍,每天伏案工作。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宣传一下作品。对此,杨绛谢绝出席。

闭门谢客的杨绛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她曾对记者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扰特别多,尤其是电话太多,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被消耗掉。还是请大家给我留些时间吧,那样我写些文章出来,大家看到后就权当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吧。”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杨绛,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②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③“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钟书先生风流倜傥,机智幽默,侃侃而谈,又是一表人才,杨绛先生一见钟情。

B.文章写到他们相识是在1932年的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暗示他们的爱情婚姻会长相厮守。

C.杨绛先生是钱钟书先生的贤内助,夫唱妇随,夫妇二人一同出国求学,一起度过风雨 一生。

D.文章中写到钱钟书先生的很多内容,是为了从侧面来表现出杨绛先生的精神人格。

E.杨绛先生所具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主要来源于她具有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2.结合全文,请概括杨绛先生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3.杨绛先生说她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被人们称为“世纪佳缘”,她在爱情婚姻方面有哪些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1.C给2分、D给3分、E项给1分。A.B不给分。 2.①博学多才,文学功底浑厚。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熏陶,名师指教;5岁启蒙,不断上进求学;出手不凡,发表多篇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收脚印》《称心如意》《走在人生边缘上》等。 ②淡泊功名,生活低调俭朴。婚姻只求相知,不求富贵;拒绝出席作品研讨会,为自己吹嘘;闭门谢客,包括记者采访;生活简单朴素,只愿过普通人的生活。 ③意志坚强、感情忠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抗战爆发,毅然回国;拒绝国民党的拉拢,留在大陆;历尽风雨,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期颐之年,仍笔耕不辍。(每点2分,答到了爱情方面,酌情给分) 3.①在知识、文化、学术(创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早年时期,不断求学,甚至到外国求学;抗战时期,仍然不断创作;动荡时期,仍学习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晚年时期,仍然笔耕不辍。 ②面对命运上的困难挫折,不会低沉。抗战时期,先国家之急,后家庭生活,夫妻分居两地,为国家作贡献;动荡时期,历尽劫难,仍然积极学习、不停创作。 ③生活上,能吃苦,低调俭朴。包下所有家务劳动,她的寓所简陋,家具陈旧,只愿过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每点2分。只讲实例,罗列现象而无概括,最多给2分) 4.①男女双方看重志趣投合。杨先生温婉和蔼,又聪明大方,面对七十二煞求婚,芳心未动,却钟情于钱先生,两人文学上有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互相吸引,心灵上默契交融。 ②甘心做丈夫的贤内助,乐于奉献。为让丈夫潜心创作,包下所有家务劳动,并且在督促丈夫完成《围城》的创作。 ③能同丈夫风雨同舟,荣辱与共。青年时期,同丈夫出国求学;抗战时,一同毅然回国奔赴国难,丈夫奔赴抗大,自己生活在形同孤岛的上海租界;动荡时期历尽劫难,始终不离不弃。 ④对爱情婚姻有深刻的认识。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要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的东西不重要,要使夫妻能成为知心朋友,至少成为相互尊重的伴侣。(每一点2分,内容简单、只讲事例,酌情扣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A项,“风流倜傥,一表人才”文中无据。B项,“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暗示他们的爱情婚姻会长相厮守”文中无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4)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泥人胡四 赵明宇)

元城东门外胡家捏泥人的手艺传到胡四这一辈儿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每日里,胡四扛着一副挑子,前头是小板凳、雨伞和杂七杂八的工具,后头是一坨掺了棉絮之后,揉得像面团一般的胶泥。胡四来到城里某个街巷的繁华处,放下挑子在小板凳上坐了,很快就会有小孩子围拢过来,掏出从大人那里掏来的铜钱,让胡四捏一个憨态可掬的戏曲人物或者小猴子、小乌龟一类的玩艺儿。也有的妇女让胡四给捏一个泥娃娃,祈盼早一天抱上贵子。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来凑热闹,让胡四捏一个金元宝、小猫小狗之类的,就纯属找乐子寻开心了。

除了捏泥人,胡四还塑神像。从元城护城河边上挖出来的胶泥,经过胡四的一双手就似乎有了灵性,塑出来的神像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胡四最爱去的地方是莲湖巷,为了一个名叫罗天香的富家小姐。

那一年,罗老爷请胡四来家里塑财神,胡四就在罗府里住了七天七夜。神像塑成了,将要喷彩时,环佩叮咚,异香袅袅,闪出一个娇艳的靓姐儿。这靓姐儿就是罗老爷的千金罗天香。

罗天香看过神像,拍手叫绝。又看胡四,目光里有了春水荡漾。

胡四的目光和罗天香的目光相撞的一刹,一团火焰烧得胡四要爆炸了。

罗天香咯咯笑,胡四才回过神来,在挑子后头抓了一把泥,顷刻之间手里就魔术一般有了两个鸳鸯鸟。罗天香双目含情地接过胡四的鸳鸯鸟,朝着胡四娇羞的一瞥,咯咯笑着,掩面而去。

把个胡四看呆了。

胡四常常在罗府门前徘徊。青色的粗布衫浆洗得新崭崭的,换了一块干净头巾,买了一双千层底的靴子,为的是看到罗天香。胡四心里明白,自己是一个穷手艺人,哪里能攀得上罗家的小姐啊。尽管这样想,胡四还是浇不灭心中的那一团火焰,哪怕能看看罗天香的身影也是一种享受啊。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直到罗府门前树叶泛黄,胡四也没有看到罗天香,却听到罗天香和东街绸缎庄吴老板儿子结婚的消息。胡四就没有心思捏泥人了,像霜打的葫芦一样扛着挑子,落魄地回家来。

不久,胡四又听说吴老板儿子被枪杀了。吴老板的儿子是大名七师的学生,参加了共产党。

胡四早过了婚嫁年龄,高媒婆为他介绍刘石匠的女儿,胡四断然拒绝了。那就到罗府提亲吧?胡四叹一口气说,咱不配,哪里能玷污了罗小姐的美貌。这一拖,十几年过去了。

胡四再一次见到罗天香是在莲湖巷口。罗天香回娘家,腋下夹着小包袱。胡四忍不住喊了一声罗小姐,罗天香回过头来,胡四就见罗天香消瘦了许多,虽然面色苍白,却掩不住少女时期的美丽。罗天香冲着胡四笑笑就急匆匆地走了,一溜细碎的脚步踏在青石板上,踩得胡四的心里酸酸的,胡四眼睛里闪烁着泪花,望着罗天香的背影呆若木鸡。

胡四一生未娶,每天天一亮就扛着挑子到城里捏泥人,生意依然是红红火火。隔三差五的到东街绸缎庄扯几尺花布,偶然还能看到罗天香。解放后,公私合营,罗天香做了站柜台的售货员。胡四进进出出,在罗天香眼前闪动了几十年。几十年下来,胡四的头上就像落了一层雪。

最后一次踏进罗天香商店的门,胡四说,夫人,我为你捏一个泥人吧,和你做做伴。罗天香说别了,我不寂寞。罗天香说着从抽屉中拿出一对泥捏的鸳鸯鸟。

胡四心里咯噔一下。回家,病倒了。

胡四的三间上房分为厅堂和卧室,卧室的门常年挂一把锁。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落下来,胡家族人多日不见胡四出门,硬是把胡四的卧室撬开了。

人们惊呆了,卧室里站着几十个衣着华丽的女人。仔细看,却是泥塑,和真人一般大小,正是罗天香不同年龄段的塑像,竟然如此的逼真。

胡四躺在床上,身体已经冰凉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A.很快围拢过来的小孩子,祈盼抱上贵子的妇女,找乐子寻开心的公子哥儿,看过神像拍手叫绝的罗天香,都侧面烘托了胡四的技艺的精湛。

B.因为羞涩,胡四虽然心中有一团火焰,却只敢常常在罗府门前徘徊,只期望能看看罗天香的身影,并把这当成一种享受。

C.罗天香跟吴老板的儿子结婚了,而吴老板的儿子却因是共产党而被枪杀,这个情节的设置揭露了反动派残酷杀害手无寸铁的学生的罪行。

D.小说结尾胡四莫名生病死去,荒诞的虚构,独特的真实,使作品意蕴更加深刻,艺术感染力更强,给读者造成更大的心理震撼。

E.赵明宇这篇小小说故事性强,趣味浓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那人性美的光辉使他的作品放射出异彩,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2.小说中那对泥捏的鸳鸯鸟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做简要分析。

3.请概括胡四的性格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部分说“卧室里站着几十个衣着华丽的女人。仔细看,却是泥塑,和真人一般大小,正是罗天香不同年龄段的塑像,竟然如此的逼真”,作品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1.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高考在更公平的基础上重新起航

(高 路)

公平对中国而言的重要性,看看高考改革就知道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昨天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关于高考改革的几项措施个个都很有分量,但个个都跟公平相关。明年将有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这是为了公平;今年将取消全部鼓励性加分项目,只保留扶持性的加分项目,这同样是为了公平;至于取消自主招生方面的推荐学校限制等,这更是为了公平。

如何才能更公平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人人都希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行各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当然不能要求经历的考试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加分政策还是各省独自命题,或者是高校的自主招生都有其存在价值。这些政策推行之初也绝对不是拍着脑门决定的草率之举,也都是在一轮轮的质疑声中一步步推进的。这些政策在历史上都有过自己的功绩,可无一例外的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的现实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公平的问题,让权力和金钱钻了空子。

高考在人生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大过人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就是一场灾难了。改革向现实妥协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一轮深层次的改革可能仅仅只是开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在更公平基础上的重新起航。一个方面是社会对公平的呼声很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更从容地应对效率的问题了。以前说一考定终身,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大为减少,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让个人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确实没有必要把棋子都押在进名校进热门专业上。甚至是不是一定要读普通高校也成了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从人生的选择看,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固然让人羡慕,但换个角度,其实读高职、走匠工的道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是每个人都得成为科学家医生老师的,社会有足够多的职业能容纳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人生梦想的人。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就现阶段而言,公平可能会牺牲掉一部分效率,但公平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效率?没有公平,高考的存在基础都出了问题,又如何能解决效率的问题。没有公平,社会上充满对高考招生的质疑,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机体功能。高考的改革只能跟随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不能指望它超越社会独立于时代。

                                                  (《光明网》)

1.下列各项中对“高考改革”的相关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考改革”的几项很有分量的措施个个都跟公平相关,因为公平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

B.“高考改革”向现实妥协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也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在更公平基础上的重新起航。

C.“高考改革” 过去的一些措施因为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公平的问题无一例外的都遭遇到了水土不服无功而返。

D.“高考改革”只能跟随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不能超越社会独立于时代,社会对公平的呼声很高,所以要更加突出公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管是加分政策还是各省独自命题,或者是高校的自主招生,虽然有些地方有违公平,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B.如何才能更公平的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因为追求公平,改革就要向现实妥协,就要适当的放弃理想。

C.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让个人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相应的持一考定终身观点的人也就大为减少。

D.公平本身就是是一种效率,如果没有公平,高考的存在基础就会出问题,也就更无法解决效率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分政策、各省独自命题、高校的自主招生是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适应各行各业对专业素养的不同要求。

B.加分政策、高校的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不是草率之举,都是在一轮轮的质疑声中一步步推进的。

C.社会的进步使社会有足够多的职业能容纳下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读高职、走匠工的道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D.明年将实行的25个省份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取消全部鼓励性加分项目、取消自主招生方面的推荐学校限制都是为了公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