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老子的地盘 韦如辉 同学们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子的地盘

韦如辉

同学们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谈起自己的爸爸,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

在这个拼爹时代,同学们优秀的爸爸,无疑幻化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马小明的爸爸是个摆修鞋摊的,自然不是所谓优秀的,甚至是十分低下卑贱的。可是,马小明的爸爸却将自己吹得神乎其神,比优秀还无比优秀。

那一年寒假,爸爸带马小明去乡下省亲。爸爸掏着上等的香烟,见人就前言不搭后语地嚷嚷,你知道现在城里的房价涨多少了吗?

乡亲们猜来猜去,眼珠子瞪得快蹦出来了,仍然猜不准。

马小明的爸爸大手一挥,满脸得意地说,六千,每平方米六千块呐!

一片唏嘘声之后,有人问马小明的爸爸,你老在城里有地点?

马小明的爸爸此时显得极不耐烦,反问道,你知道百货大楼那地点吗?

百货大楼那地点,市中心,黄金地段,傻子都知道!

马小明的爸爸突然间哈哈大笑,那是老子的地盘,寸土寸金的地盘。

乡亲们重新睁大眼睛,乖乖,得值多少钱?

马小明的爸爸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反一正,再一反一正,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去,嘴里说,无可奉告。

马小明心想,爸爸真能吹。马小明心里亮如明镜,爸爸所说的地盘,是百货大楼对面一棵法国梧桐树下,那里有他的修鞋摊。那个如巴掌大的地点,爸爸每月要向市容局交三百元的占道费,外加打折赠送无数个点头哈腰。

爸爸不着边际的神吹海侃,莫名其妙地让马小明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虚荣和满足。

那一次,郑小莉突如其来的恶语相向,才让马小明刚刚得到的自尊灰飞烟灭。

课间休息时,一向直言快语的郑小莉,像新闻发言人一样对一大堆同学说,大家知道百货大楼对面那个修鞋的老头吗?同学们说,知道知道,我们找他修过鞋。郑小莉故意压低嗓音绘声绘色地再说,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我去那里修鞋,只钉一颗钉,就要了十块钱。同学们知道郑小莉的鞋很贵,不是韩国货就是日本牌。照郑小莉这一说,一颗钉十块钱,的确黑了点。

马小明恨不得上去扇郑小莉的大嘴巴,而马小明没有这个勇气。如果马小明真扇郑小莉的大嘴巴,马小明爸爸的身份不就暴露了吗?所以,马小明选择了忍气吞声,选择了将自己的脑袋压得一低再低。

放学回家的路上,马小明第一次认真地眺望着自己的爸爸。爸爸头秃,背驼,油黑的光脑袋前倾,几乎要爬到眼前臭气熏天的鞋上。爸爸嘴里叼着钉子,一颗颗生锈或即将生锈的钉子,在爸爸丰沛唾液的滋润下,变得光滑柔顺,吃进鞋底的力度明显加大。马小明觉得,爸爸真脏。

马小明生日那天,爸爸乐哈哈地弄来一个大蛋糕。马小明没吃,反胃。爸爸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马小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胃。甚至连想一想,都觉得十分恶心。

本来,马小明上学放学都要经过百货大楼的。之前每次经过,马小明都会无比深情地投过去一丝目光,打量着自己老子的地盘。郑小莉发布新闻之后,马小明改道了。

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得飘飘洒洒。就在无比洁白的雪地里,一起十年的恶性悬案,在一个摆摊老头的协助下,成功告破了。

那一天,马小明爸爸的修鞋摊前,来了一位头脸捂得十分严实的客人。客人将脚上的一双皮棉鞋递过来,说地太滑,打个掌子。在客人掀开面罩一角点烟的时候,马小明的爸爸认出了那个人。他不慌不忙地取钉,拿锤,一丝不苟地钉钉。那人似乎有点急,三番五次地催促。马小明的爸爸将一根长钉牢牢地钉进去,悄悄拨通了110电话。

电视台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

十年前,马小明的爸爸就将那个穷凶极恶的家伙烙在心里了。即便他整了容,也能准确认出那双令人发怵的眼睛。马小明的爸爸对全市的电视观众说,那是老子的地盘,休想从老子的地盘上溜走一只蚂蚁。马小明的爸爸说得天花乱坠,一口气反复将老子的地盘说了十八次。

同学们口口相传,知道老英雄是马小明的爸爸。他们轮番跟马小明拥抱,轮番替马小明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爸爸骄傲。高傲的郑小莉,正式向马小明鞠躬道歉,并通过马小明,向英雄的马伯父真诚道歉。

马小明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奔跑到爸爸的地盘,神采飞扬地拥抱着弯曲的爸爸,眼睛里噙满幸福的泪花。

马小明的爸爸擂着马小明的肩头,小子,这地盘,老子先守着。将来,传给你!

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

(原载《山东文学》2013年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题为“老子的地盘”,这里的“老子”,是爸爸的习惯用语,这种自称与爸爸的职业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表现了爸爸的低下卑贱。

B.“高傲的郑小莉,正式向马小明鞠躬道歉,并通过马小明,向英雄的马伯父真诚道歉。”郑小莉对马小明爸爸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可见她才是“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

C.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物,这篇小说抓住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让爸爸的形象变得鲜明丰满。

D.文章的结构也是一大亮点,欲抑先扬,悬念四起,最后获得情感爆发。

E.“爸爸头秃,背驼,油黑的光脑袋前倾,几乎要爬到眼前臭气熏天的鞋上”,文章中仅有的外貌描写,既刻画了儿子眼中爸爸的真实形象,也饱含了儿子对爸爸的情感。

2.马小明的爸爸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马小明和他的爸爸,那么同学郑小莉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可以删去这个人物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4.文章开头写“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文章结尾写“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马小明对爸爸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转变是否合情合理?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

 

1.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虚荣爱吹牛:他对乡亲们说百货大楼是自己的地盘,接受电视采访时反复说“老子的地盘”;②爱儿子:在儿子生日那天弄来个大蛋糕,说要为儿子守地盘;③有正义感,有勇有谋:认出罪犯后不慌不忙地用修鞋拖延时间,报了警。每答出一点给2分。 3.(6分)①不可以。②情节上:跌宕起伏,马小明对父亲的态度随着郑小莉的出现发生大的变化,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同时,郑小莉的“恶语相向”,将马小明对爸爸的不满推向顶点,自然引出下文情节;③人物塑造上:郑小莉对马小明爸爸前后态度的大转变,从侧面表现了马小明爸爸的形象,使之更加丰满。每答出一点给2分。 4.(8分)①马小明对爸爸的态度最初是既感到自卑又从爸爸的吹嘘中得到了虚荣的满足;②后来是嫌弃反感,每天上学放学都特意绕开爸爸的摊位;③最后是感到骄傲,爸爸的英雄举动让马小明看到了爸爸的优秀。④这样的转变合乎情理,现实中“拼爹”“拼背景”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相比自己的才能,孩子可能更关心自己的家庭条件(如父母亲)是否优越,文本正暗含对这种病态的攀比心理的讽刺和批判。每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相关语段,进行仔细的辨识。A项,“表现了爸爸的低下卑贱”理解不正确;B项,可见她才是“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理解不正确,表现了郑小莉的知错就改的形象,也从侧面表现了马小明的爸爸的英雄形象;D项,“欲抑先扬”说法错误,应该是欲扬先抑。故选C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思考时,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从文中马小明的爸爸经常说的那句话“老子的地盘”及给乡亲们的吹嘘可知,他有些爱慕虚荣;以此类推,再从爱儿子、有正义感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的探究能力。由题干可知,本题相对开放,思考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删去同学郑小莉这个人物,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主题的表达等角度来探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由题干可知,答题时,要分两问作答。第一问应结合着文中具体内容,从“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的原因及心理态度角度组织答案;第二问,马小明态度的转变与其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关,故应结合着小说中马小明心理变化的具体原因,联系社会现实,从社会中的攀比心理、“拼爹”等社会问题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马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皇宫内一小楼,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

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邽,迁秘书郎、知真源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召还,直史馆、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徙河北,母老祈就养,召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坐置等误降官,监鄂州茶场。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进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太后崩,执政多罢,以户部侍郎知永兴军。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改知庐州,徙同州,复徙永兴军。

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其未毁者,愿敕州县完护之。”徙郑州。既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灾异数见,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

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       风示晓谕;讽劝

B.丁谓不以为                             以为:把……当作

C.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                 深刻:深深地刻镌

D.以太子太师致仕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B.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C.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D.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佐担任寿州知州遇凶年,他拿出自己俸禄大米煮成粥给饥饿的老百姓食用,并要求手下的吏人全部要献米,以此振救了数万百姓。

B.尧佐任河东路转运使时,因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他怜惜百姓,奏请朝廷不仅免除当地百姓税收,还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

C.祥符知县陈诂治下太严,手下的官吏逃走使县为之一空,太后大怒,要惩处陈诂,尧佐据理力争,最终使陈诂因此得以免罪。

D.太后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长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尧佐进言希望没有被毁坏的能得到完整保护。

4.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

①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②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应当以直觉、顿悟为主,以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为辅。

B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

C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人无从启发和替代。

D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主张抛弃直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

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环卫工人陈阿姨打扫卫生,遭到在旁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没还嘴,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的树叶扫走。她的举动激怒了大妈,她夺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敲去。陈阿姨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110称“农民工打人”,彻底看不下去的市民直接把她团团围住,等待给警方作证。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3000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有人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