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17日,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正在考试的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该文认为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及时年轻的老师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

家长发文指责女儿如此麻木。

文中还附上一位考生家长得知女儿反馈的信息学生家长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该家长还回顾自己的孩子会为了一只狗、为了螃蟹难过上幼儿园会照顾周围的小朋友但对于发生这样的事居然如此麻木。

校方否认学生冷漠对待。

“我不清楚发帖人的用意但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泰兴市济川中学的校长杨军说当时吴萍老师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所有学生背对该教师学生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

家属称师生缺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

死者家属认为校园里学生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储备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没有科学正确的方式面对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紧扣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廉价表达比“学生冷血”更可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喧嚣的舆论左右。应该懂得,真正的观察必须尊重事实的完整与准确,而不是脑补真相轻易做出价值判断。 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网帖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这篇文章引发了网民对学生冷漠的指责,并批评学生是“考试机器”。但随后记者反复核实,事实是,学生第一时间发现了老师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师,而校长也在很短时间内赶到了教室。 “老师猝死在监考中,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此情节残忍且刺激,在社交媒体上很容易发酵成一篇“热文”;人们在转发讨论时,也往往忽视了去求证事件真相。“只知道分数而缺乏最起码的生命敬畏”,这样的批评角度也很适合拿来描摹中国教育病。不明真相的网民,就这样被裹挟在炮轰中国教育病的情绪中,一时间,竟不知去探寻“事实”和“真相”到底怎样。 如今,剧情逆转了。这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并不稀奇。以该网帖为例,信息发布者是学生家长,他的“消息源”只是女儿和几个孩子的说法,现场情形到底如何他并未求证核实,而只是根据自己获取的简单信息脑补了所有现场情形。一篇漏洞很多的网帖,何以蒙蔽万千网民的眼睛而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原因只有一种——它所传达出的情绪和立场倾向,恰恰满足了某些网民的需要。 每一起逆转剧的背后,其实都在拷问我们对真相探究的敬畏。不夸张地说,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越来越廉价,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探究真相”成为一种稀缺品质。发布者缺乏求证的专业素养,围观者只要看到符合自己情绪的信息,就习惯性地随手转发。聚集与发酵,很容易把那些带有公共性底色的信息带入舆论场。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每一次“再传播”其实都强化了个人判断的色彩,它不仅仅是信息的纯粹传播,更大程度上也是情绪的多次发酵。 中国的教育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但这些问题并不能和“年轻女教师猝死监考中”发生联系。忽视完整的事实,只迎合自己的判断,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的一种非典型舆论生态。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其实并不缺乏观点。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以守望者的姿态观察评说着这个社会,这种积极的介入姿态让人欣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喧嚣的舆论左右,这是每一个观察者努力的方向。每一个人都可以以社会观察者的角色定义自己,但是,他应该懂得,真正的观察必须尊重事实的完整与准确,而不是脑补真相轻易做出价值判断。 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过于廉价,那这种表达到底还有多少意义?或许这才是《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的网帖带给人的警醒。当然,这种廉价的表达也不足以悼念考场上英年早逝的女教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先在材料里寻找角度,读过材料之后发现“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家长发文指责女儿如此麻木”透过这则新闻的表象来理性地分析,女教师监考时猝死毋庸置疑,但如果说学生对教师的猝死不予理睬、表现冷漠,这恐怕谁都不会相信。现实社会中,我们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如果发现或遇到有人突发疾病、生命垂危,相信大家谁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或冷漠旁观,这是人的天性。更何况这里所说的还是一群涉世未深、心灵纯洁而善良的学生,而且突发疾病者还是他们的监考老师。话又说过来,就算是面对这种情形有少数学生表现冷漠,也不可能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如此麻木。仅从这一点上来分析,网友的发帖、媒体跟进的报道显然存在诸多疑点和问题。可以立意为:做冷静的“网友”、媒体的责任大小和道德好坏、有关部门对其的监管力度等。“家属称师生缺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学生确实应该加强安全意识,现在的学校教育缺乏安全教育,让学生缺乏应变能力,而学生对他人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也是令社会及家长担忧不已,如校园霸凌现象是层出不穷,据此也可以立意。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它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如本题通过分析,网友的发帖、媒体跟进的报道显然存在诸多疑点和问题。可以立意为:做冷静的“网友”、媒体的责任大小和道德好坏、有关部门对其的监管力度等。“家属称师生缺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学生确实应该加强安全意识,现在的学校教育缺乏安全教育,让学生缺乏应变能力,而学生对他人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也是令社会及家长担忧不已,如校园霸凌现象是层出不穷,据此也可以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描述画面内容,语言要生动,并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注:讲课的是鸡,听课的是鸭)

满分5 manfen5.com

(1)画面内容:                                   

(2)标题: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就无道理可寻。我们从《复活》里看到了灵魂的救赎,从《红与黑》里看到了虚荣与野心,从《老人与海》里看到了            。但小说表达“理”的方式与哲学表达“理”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小说的“理”是              ,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           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沈从文先生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很有心得地告诉我们:“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是什么意思呢?                                              

①作家不能想当然的使唤人物

②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感情走向

③他要对笔下的人物有一定的理解

④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决定的

⑤只有尊重人物,体贴人物,才能把人物写好

⑥要站在小说中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

A②④①③⑥⑤ B.①⑤③⑥②④ C.④②⑤①③⑥ D.⑤②④①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看罢故事,我不禁也要感叹林志玲的聪慧: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她每次都能以“四两拨千斤”悄然化解,这一神奇秘诀就是因她拥有一颗强大的“同理心”。

B.康师傅食用油的安全问题告诉我们,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不是一两次专项整治行动就能凑效的,还须加大处罚力度。

C.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一直享有盛誉。

D.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受我努力的支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组是(     )

A.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B.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感情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在困境中,人与羊的相濡以沫,终于使他们的感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决定了故事的结局和走向。

C.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胸有成竹,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D.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我国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远隔重洋,却异曲同工地表现着爱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