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1.“怯”字本意胆怯、害怕,(1分)在这里既指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诗人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2.写出了海棠孤高绝俗的特点。(1分)春寒料峭,细雨迷蒙,海棠在这严酷的环境中“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依然保持“独立”之姿,正体现出其不畏艰险,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钦佩(1分),同时希望自己也能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了”,完结。“怯”,害怕。“怯园公” 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至此,深深被一种凄凉愁苦的情调所笼罩。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怯”字本意胆怯、害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使园公担惊害怕。(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这里既指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诗人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和情感。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海棠,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不能不令人担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也毫不可惜。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释“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同时还要抓后两句的“不惜”“独立蒙蒙细雨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句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班宏,卫州汲人也。父景倩,秘书监。宏少举进士,授右司御胄曹,后为薛景先凤翔掌书记,又为高适剑南观察判官,累拜大理司直,监察御史。时青城山有妖贼张安居以左道惑众,事觉,多诬引大将,以缓死,宏验理而速杀之,人心乃安。既而郭英乂代适,以人望,奏署秘书郎,兼雒令,以疾免。大历三年,四迁至给事中。时李宝臣卒于其位,子惟岳匿丧求位,上遣宏使成德问疾,且之。惟岳厚赂宏,皆不受,还报合旨,迁刑部侍郎,兼京官考使。时右仆射崔宁考兵部侍郎刘迺上下,宏驳曰:“夷荒靖难,专在节制,尺籍伍符,不校省司。夫上行宣美之名,则下开趋竞之路;上行阿容,下必朋党。”因削去之。迺知而谢曰:“迺虽不敏,敢掠一美以徼二罪乎?”寻除吏部侍郎,为吐蕃会盟使李揆之副。

贞元初,迁尚书,复副窦参。参初为大理司直,宏已为刑部侍郎,及参为相,领度支,上以宏久司国计,因令副之。参以先贵,常私解悦之曰:“参后来,一朝居尚书之上,甚不自安,一年之后,当归此使。”宏心喜,岁余,参绝不复言。宏性刚愎,为人间之,且怒食言,公事多异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勤恪官署,晨入夕归,下吏劳而未尝厌苦,清白勤干,称之于时。贞元八年七月卒,年七十三,废朝,加赠,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                      摄:代理。

B.以缓死                        冀:希望。

C.以人望                        厌:厌烦。

D.上遣宏使成德问疾,且        喻:劝告。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

B.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

C.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

D.参选诸院吏/未尝访宏/乃疏参所用者过恶以闻/事辄留中/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宏有才华,年轻得志:班宏很年轻时就考中进士,被授予右司御胄曹,后在薛景先、高适手下做事。

B.班宏清正廉洁:李宝臣之子惟岳匿丧求位,皇上遣宏到成德问疾,李惟岳用厚礼贿赂班宏,班宏拒而不受。

C.班宏敢于直言,得到皇帝重用:右仆射崔宁考兵部侍郎刘迺上下,班宏驳斥,因此被提升为吏部侍郎。

D.班宏心胸狭隘:窦参曾答应一年后把职位让给班宏。一年以后,窦参不再提这话,由此班宏怀恨窦参,因此在处理公务多不听窦参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宏性刚愎,为人间之,且怒食言,公事多异。

2)勤恪官署,晨入夕归,下吏劳而未尝厌苦,清白勤干,称之于时。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 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用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正在考试的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该文认为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及时年轻的老师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

家长发文指责女儿如此麻木。

文中还附上一位考生家长得知女儿反馈的信息学生家长在微信朋友圈中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昨天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该家长还回顾自己的孩子会为了一只狗、为了螃蟹难过上幼儿园会照顾周围的小朋友但对于发生这样的事居然如此麻木。

校方否认学生冷漠对待。

“我不清楚发帖人的用意但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泰兴市济川中学的校长杨军说当时吴萍老师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所有学生背对该教师学生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

家属称师生缺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

死者家属认为校园里学生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储备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没有科学正确的方式面对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紧扣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描述画面内容,语言要生动,并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注:讲课的是鸡,听课的是鸭)

满分5 manfen5.com

(1)画面内容:                                   

(2)标题: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就无道理可寻。我们从《复活》里看到了灵魂的救赎,从《红与黑》里看到了虚荣与野心,从《老人与海》里看到了            。但小说表达“理”的方式与哲学表达“理”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小说的“理”是              ,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           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