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陈文,字安简,庐陵人。乡试第一,正统元年,进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陈文,字安简,庐陵人。乡试第一,正统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命进学东阁。秩满,迁侍讲。景泰二年,阁臣高谷荐文才,遂擢云南右布政使贵州比岁用兵,资饷云南,民困转输。文令商贾代输,而民倍偿其费,皆称便。云南产银,民间用银贸易,视内地三倍。隶在官者免役,纳银亦三之,纳者不为病。文曰:“虽如是,得无伤廉乎?”损之,复令减隶额三之一。名誉日起,迁广东左布政使,母忧未赴。

英宗即复位,一日谓左右曰:“向侍朕编修,皙而长者安在?”左右以文对,即召为詹事。乞终制。不允。入侍东宫讲读。学士吕原卒,帝问李贤谁可代者,曰:“柯潜可。”出告王翱,翱曰:“陈文以次当及,奈何抑之?”明日,贤入见,如翱言。

七年二月进礼部右侍郎兼学士,入内阁。文既入,数挠贤以自异,曰:“吾非若所荐也。”侍读学士钱溥与文比舍居,交甚欢。溥尝授内侍书。其徒多贵幸,来谒,必邀文共饮。英宗大渐,东宫内侍王纶私诣溥计事,不召文。文密觇之。纶言:“帝不豫,东宫纳妃,如何?”溥谓:“当奉遗诏行事。”已而英宗崩,贤当草诏。文起夺其笔曰:“无庸,已有草者。”因言纶、溥定计,欲逐贤以溥代之,而以兵部侍郎韩雍代尚书马昂。贤怒,发其事。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因数纶罪逐之去

成化元年进礼部尚书。罗伦论贤夺情文内愧,阴助贤逐伦,益为时论所鄙。三年春,帝命户部尚书马昂、副都御史林聪及给事中潘礼、陈越清理京营。文奏必得内臣共事,始可除宿弊,因荐太监怀恩。帝从之。《英宗实录》成,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四年卒。赠少傅,谥庄靖。

(节选自《明史·陈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因数纶/罪逐之去/

B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因数纶罪/逐之去/

C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因数纶罪/逐之去/

D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因数纶罪/逐之去/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B“母忧”即母亲去世而持丧。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称“丁忧”。有时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

C“终制”既可指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又可指死者生前对丧葬礼制的嘱咐。文中用的是第一个意思。

D“衰服”指丧服。李密《陈情表》中说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即指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三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文,颇负才学,科考顺利。因内阁大臣高谷举荐,被提升为云南右布政使。任职期间百姓被运输打仗所需物资所困扰,于是他命令商人代替百姓运输,而百姓加倍补偿商人的运费,深得人心。

B陈文在学士吕原死后,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任学士。因为当初李贤反对他入内阁,所以陈文入内阁后,声称自己并非李贤所荐,并多次阻挠、反对李贤,而与侍读学士钱溥交往过密,常一同饮酒。

C陈文借住处之便秘密监视了钱溥与王纶,知道他们定下了想逐出李贤用钱溥代替,还要用兵部侍郎韩雍代替尚书马昂的计划。英宗病逝之后,陈文说出了王纶与钱溥的阴谋,李贤愤而高发其事。

D陈文认为一定要有内臣参与清理京营一事,才能够铲除长期以来的弊病。他推荐太监怀恩,与户部尚书马昂、副都御使林聪和给事中潘礼、陈越一起共同处理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侍朕编修,皙而长者安在?

(2)文内愧,阴助贤逐伦,益为时论所鄙。

 

1.B 2.D 3.B 4.(1)(5分)以前侍奉朕的编修,白皙而且高大的人在哪里?(文句通顺,意思正确得2分;“向”“皙”“安在”解释正确各1分) (2)(5分)陈文心中愧疚,暗地帮助李贤逐出罗伦,更加被当时的舆论所鄙薄。(文句通顺,意思正确得2分;“阴”“为……所”“鄙”解释正确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因数纶罪逐之去”,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按照句意可知,这句话是说当时宪宗刚登上皇位,王纶自以为应当得到司礼的职位,气焰很嚣张。举行英宗的入棺礼,王纶的丧服叠套着貂皮衣,皇帝看见了很讨厌他。太监牛玉担心他倾轧自己,于是历数王纶的罪过,驱逐他离开朝廷;然后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可以抓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宪宗”“纶”“司礼”“英宗”“帝”“太监牛玉”,然后再依据动词来断。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服丧三年称‘期’”错误;服丧一年称“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当初李贤反对他入内阁”有误;错误在于李贤并未反对陈文入内阁,文章第三段只是说“文既入,数挠贤以自异,曰:‘吾非若所荐也。’”,只是说不是李贤推荐的,并没有说李贤反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就可以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三段的开头有句子说明,李贤没有推荐陈文,但并没反对他入内阁。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向”,以前;“皙”,白皙;“长者”,高大的人;“安在”,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在哪里。第二句中,“阴”,暗中;“为……所”,被动句,被;“鄙”,鄙薄。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比如第一句中,“安在”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第二句中,“为……所”表被动,是被动句。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文,字安简,庐陵人。参加乡试获得第一,正统元年,考中进士,授官编修。正统十二年,命令进为东阁大学士。任期满,晋升为侍讲。景泰二年,内阁大臣高谷举荐陈文的才能,于是提升他任云南右布政使。贵州连续几年有战争,物资军饷来自于云南,百姓被运输所困扰。陈文命令商人代替百姓输送,而百姓加倍补偿商人的运费,大家都称道说方便。云南出产白银,民间用白银贸易,是内地的三倍。属于官家的人免除徭役,缴纳的白银也是百姓的三倍,缴纳的人不认为不好。陈文说:“虽然如此,该不会有害于廉政吧?”减少这种份额,又命令免除属于官家的租税份额的三分之一。名声赞誉渐渐上升,升任广东左布政使,因为母丧没有赴任。 英宗再次登上皇位之后,有一天对左右的人说:“以前侍奉朕的编修,白皙而且高大的人在哪里?”左右的人回答是陈文,皇上马上召他任詹事。他请求守完三年的丧期,不被允许。入朝陪侍东宫任讲读。学士吕原死,皇帝问李贤谁能够代替,李贤说:“柯潜可以。”出来以后告诉王翱,王翱说:“陈文按顺序应当轮到他,为什么要压制他?”第二天,李贤入朝觐见皇上,像王翱说的那样进言。 景泰七年二月,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任学士,进入内阁。陈文入内阁后,多次阻挠李贤而提出异议,说:“我不是你所推荐的。”侍读学士钱溥和陈文相邻居住,交往很好。钱溥曾经授官内侍书,他弟子大多显贵受到宠幸,前来拜谒,必定邀请陈文一同喝酒。英宗病危,东宫内侍王纶悄悄到钱溥家商量事情,不召陈文。陈文暗中偷看他们。王纶说:“皇帝病危,东宫要纳妃子,怎么办?”钱溥说:“应当遵奉遗诏行事。”不久英宗死了,李贤应该起草诏书。陈文起身夺下他的笔说:“没有用了,已经有起草的人。”于是说王纶、钱溥已经定下计划,想逐出李贤用钱溥代替,还要用兵部侍郎韩雍代替尚书马昂。李贤大怒,揭发他们的事情。当时宪宗刚登上皇位,王纶自以为应当得到司礼的职位,气焰很嚣张。举行英宗的入棺礼,王纶的丧服叠套着貂皮衣,皇帝看见了很讨厌他。太监牛玉担心他倾轧自己,于是历数王纶的罪过,驱逐他离开朝廷。 成化元年,晋升为礼部尚书。罗伦控告李贤守丧不满期而任职。陈文心中愧疚,暗地帮助李贤逐出罗伦,更加被当时的舆论所鄙薄。成化三年春季,皇帝命令户部尚书马昂、副都御史林聪和给事中潘礼、陈越清理京营。陈文上奏说一定要有内臣一齐处理这件事,才能够铲除长期以来的弊病,因此推荐太监怀恩。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英宗实录》写成,加官为太子少保,兼任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四年死去。追赠为少傅,谥号庄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礼,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20151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身古俗到殷商末年仍然在百越之地的吴、越流行,而且到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还将它作为治国之礼用来治理国家。

B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C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往往既是氏族部落的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例如,常在水中的越人“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

D百越诸族的文身古礼按照社会、文化、观念的要求将人的自然之躯作了改变,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

C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D因为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所以“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与齐、晋、楚三国以衣冠为礼一样能达到“其国治”的政治效果,是因为两种礼的内在核心是相同的。

B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

C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还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说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活着就要创造,如果没有梦想、事业、财富,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         ——励志流行语

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争。                                 ——星云

物质时代,“皈依田园”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河南夏邑、湖北钟祥等中国长寿之乡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五湖四海的都市人定居,他们尊奉着当地人的“生活情调”

——摒弃杂念,融入自然,生活规律。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今年国庆节期间,各旅游景点游客爆满,各种不文明现象触目惊心。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又一次提到议事日程,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主题标志,请对其创意进行诠释。(不少于两条)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