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根玉米 陈永林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根玉米

陈永林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

而且又逢上兵荒马乱。

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吃尸的乌鸦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保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保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保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了,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保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重,挪不开。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兵荒马乱的年代,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再难弄到东西吃,土根只有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吃了三天,土根却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槐花只有拿手帮着土根剜。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牛鞭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保长。保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保长手里拿着一个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保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

槐花说,我就煮了。槐花从罐里拿出那只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槐花说着出了门。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只玉米让给土根吃。或许土根吃了那只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

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选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1.简要概括土根夫妇的性格特点。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3.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4.这篇小说的标题能不能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热爱家乡,灾难面前坚守家园;(2)忠贞坚守,患难之中相濡以沫;(3)善良有爱,希望面前舍生重情。(每点2分) 2.借景设喻。(1分)(1)描写了当时黄灿灿的日光照亮全村每个角落的自然景象。(2)表现了村民因看见玉米苗而发出的欢呼声震天动地、响彻全村的动人情景。(3)也暗示村民仿佛看见黄灿灿的玉米成熟在村里的沟沟壑壑的美好幻想。(每点1分) 3.(1)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描写了因干旱、战争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3)描写环境的恶劣艰苦,为下文叙写患难情节及表现人性之美张本。(每点2分) 4.第一种观点:可以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①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妻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小说的始终,是小说中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②“患难”二字点明了小说的主角(一对夫妻)生活的特定环境和主要情节;③以“患难夫妻”为题,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人性之美,有利于读者领悟小说的主旨。(观点1分,答1点2分,答3点7分)第二种观点:不能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①“一根玉米”展示了小说最主要的矛盾冲突,什么时候吃,给谁吃,推动了情节发展;②以“一根玉米”为题,新颖别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探究的欲望;③“一根玉米”小中见大,便于揭示小说的主旨。“一根玉米”即希望,既反映了特殊的时代,也表现了伟大的人性。(观点1分,答1点2分,答3点7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文重点描写了大难临头时土根夫妇那可贵如金子般闪闪发亮的心,他们忠于职守,相濡以沫,不顾个人安危的舍生精神感天地,泣鬼神。 2. 试题分析:这个镜头是村民看见了金灿灿的玉米苗时那种别有的激动和欢呼雀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村民眼中那种收获的喜悦描写的淋漓尽致,耐人回味,好像仿佛真的看见了金灿灿的玉米。 3. 试题分析:小说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既有社会环境,又有自然环境,渲染了由于干旱使人绝望的氛围,战争给人带来的苦痛,奠定了行文基调,悲情,绝望,令人窒息。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张本。 4. 试题分析:观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自己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不能改成“患难夫妻”,因为“一根玉米”是本文的线索,可以以小见大,揭示小说主题;一根玉米拴着全村人的希望,一根玉米见证了这对患难夫妻金子般的心灵,一根玉米折射出了哪个特殊的年代的伟大的人性闪光点,(村长,土根夫妇)。 还可以从反面这笔。可以改,一方面,以“患难夫妻”为题,可以暗示小说中心思想,另外,又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的主要事迹,患难夫妻又是作者要塑造要表现得主要人物,又是小说的主要结构情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乙:①君子生非异也,                   。    (荀子《劝学》)

                  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离骚)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④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王俭,字仲宝,生而僧绰遇害,为叔父僧虔所养。幼笃学,手不释卷。宾客或相称美,僧虔曰:“我不患此儿无名,正恐名太盛耳。”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之。

升明二年,为长史兼侍中,父终此职,固让。先是齐高帝为相,欲引时贤参赞大业。俭素知帝雄异,后请言于帝曰:“功高不赏,古来非一,以公今日位地,欲北面居人臣,可乎?”帝正色裁之,而神采内和。时客有姓谭者,诣俭求官,俭谓曰:“齐桓灭谭,那得有君?”答曰:“谭子奔莒,所以有仆。”俭赏其善据,卒得职

高帝践祚,与俭议佐命功臣,从容谓曰:“卿谋谟之功,莫与为二,卿止二千户,意以为少。”俭曰:“昔宋祖创业,佐命诸公,开国不过二千。以臣比之,唯觉超越。”上笑曰:“张良辞侯,何以过此!”

建元元年,改封南昌县公。时都下舛杂,且多奸盗,上欲立符伍,家家以相检括。俭谏曰:“京师翼翼,四方是凑,必也持符,于事既烦,理成不旷,谢安所谓‘不尔何以为京师’。”乃止。是岁,有司奏定郊殷之礼,俭以为:“宜以今年十月殷祭宗庙,自此以后,五年再殷祭。二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即以其日还祭明堂,又用次辛飨祀北郊,而并无配。”从之。

初,宋明帝紫极殿珠帘绮柱,饰以金玉,江左所未有。高帝欲以其材起宣阳门,俭与褚彦回及叔父僧虔联名表谏,上手诏酬纳。宋世,宫门外六门城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俭又谏,上答曰:“吾欲后世无以加也。”朝廷初基,制度草创,俭问无不决。上每曰:“《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今天为我生俭也。”其年固请解选,见

五年,俭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固让。六年,重申前命。先是诏俭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咨事,上以往来烦数,诏俭还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出外。俭启求解选,上不许。七年,上表固请,见许,改领中书监,参掌选事。其年疾,上亲视。薨,年四十八。

俭寡嗜欲,唯以经国为务,车服尘素,家无遗财。手笔典裁,当时所重。

(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     :赠送

B后请言于帝                     :间谍

C其年固请解选,见               :允许

D上亲                         :前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父终此职             勇气闻于诸侯     

B卒得职                积土成山,风雨兴

C上表固请              见犯死,重负国         

D当时所重              吾属今之虏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俭幼年时就十分喜欢学习。因父亲早逝,王俭由叔父抚养长大,面对宾客的称赞,叔父担心他以后会名声太大。

B.王俭富有远见。齐高帝任宰相时,王俭想召集当时的才俊协助齐高帝夺取天下,并暗中进言齐高帝,说他已难为人臣。

C.王俭多次进谏都被皇帝采纳。齐高帝曾想立符伍制度被王俭劝止了,有司制定郊殷之礼时,王俭的意见也被采纳了。

D.王俭为官清正廉洁。王俭出行朴素,家无余产,生前只把治理国家作为要务,深得皇帝的信赖,并被当时的人敬重。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客有姓谭者,诣俭求官,俭谓曰:“齐桓灭谭,那得有君?”

译文:                                                                        

2昔宋祖创业,佐命诸公,开国不过二千,以臣比之,唯觉超越。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术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学科内部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学术集团,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能够将一个时代的学术推向高峰。考察两宋时代的学术发展,两宋士人学术共同体的昌盛便不可忽视。宋代道学发达,或可名其为道学共同体。

道学共同体是宋代部分持共同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的儒家形成的团体。道学家与汉唐儒家不同。汉唐儒家多致力于寻章摘句解释经典,虽然在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方面贡献颇多,但在学术与思想方面颇为缺乏创造性。而宋代道学家以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

道学家与宋代其他儒家亦有三个明显区别。就仕途而言,道学家往往两栖于学堂与官场,存庙堂之志,而以学堂为主;游离于政治,而对政治不忘。因此,他们与身居庙堂之儒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价值取向而言,道学家更趋向内追求和终极追求。他们对己追求居敬,自诚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们的终极追求则希望实现道德完满,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圣贤境界,并因这种追求而不与现实妥协。就理论而言,道学家更趋于哲学化。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关联。在向内的追求影响下,他们从事学术探索时都从诚意正心、居敬持正出发,不求闻达,潜心求索;而在终极关怀影响下,他们都试图构建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这也是两宋道学大家都是哲学大家的原因。

道学共同体是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方面,“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于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故而收拾人心,修齐治平,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共识。制度方面,北宋自太祖起便重视文治,政治一般出于有学术涵养、有理想抱负的士大夫之手,宽松的政治制度,也为道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方面,官办和私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自由讲学的风气一时盛行。如二程、朱子等道学大家,都曾讲学、辩论于书院,书院也因而成为道学共同体发展的依托。

宋代道学共同体,据《宋史》记载,仅包括北宋五子、程氏门人、朱熹、张栻和朱氏门人。这种界定固然有些狭窄,但他们身上确实更突出地体现了两宋道学家的特色。他们虽然出身各有所本,性格各异,仕途经历不同,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亦各具特色,然而正是这些道学家形成了道学传统的核心,他们之间各具特色的传承、交流和争论促成了道学共同体的发展。北宋五子虽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自觉,但在南宋朱熹等人的自觉构建下,事实上形成了发端于北宋并对后代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道学共同体。道学家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承担着传承道统的重任,在具备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之余,更有自身特色。那就是,包容创新的魄力、经世济民的抱负,以及对人格圆满的追求、对格物致知的理性思考。

(选自罗旻宋代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特征,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学共同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学共同体是两宋时期一部分具有共同的儒学理论基础,在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等方面一致的人所形成的学术集团。

B.宋代道学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是道学家,他们在学术与思想方面比汉唐时的儒家具有创造性,但是不太注重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

C.隋唐日益奢淫、卑鄙的风气是道学共同体形成的社会背景,朝廷对文治的重视与自由的学术风气为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D.宋代道学共同体并不十分庞大,有的道学家虽然并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主观意识,但在客观上却促使了道学共同体的形成。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学家不满足于对经典的解释、整理与保存,而是以儒学匡正世风、振兴道德、正人心、求太平,对儒家学术与思想多有创新。

B.道学家往往既在朝廷做官又在学堂讲学,对学问潜心求索,这使他们与只是在朝廷做官的儒家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C.道学家在价值取向上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向内追求,又有实现道德完满的终级追求,而宋代其他儒家则不然。

D.受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学家在理论构建上比其他学者更趋向哲学化,从而使他们具备了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成为哲学大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特定历史条件如社会风气、政治制度及文化氛围等有关,这些因素对一个时代学术的发展往往具有重大影响。

B.宋代道学家与汉唐时期的儒家在追求上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与同时期的儒家在仕途、价值取向、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追求也有明显的不同。

C.道学家大都不醉心于仕途,但又不忘政治,谋求学术的探索,重视高尚人格和圣贤境界的追求,因而形成了相近的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

D.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以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是宋代道学家具有的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女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秃鹫不断召唤女巫跳到它那边来。女巫说,峡谷太宽,她跳不过去。秃鹫对女巫说,不要用消极的思想打败自己,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女巫在秃鹫煽动下,热血沸腾起来,她真的开始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于是,一挺胸,一弓腰,向对面的悬崖猛冲过去。结果,女巫并没有跳过峡谷。秃鹫看着掉入峡谷的女巫,自言自语道:看来,光鼓动她的热情是不够,还得教她如何锻炼腿部肌肉。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