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习近平指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共同战略利益,希望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售台的武器,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B.作为国家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南北双赢”的伟大工程。对于湖北而言,这既是一次奉献,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C.专家指出,最新数据显示,我省肺癌发病率达千分之一,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肺癌已成湖北人所患癌症中的“头号杀手”,男女患者死亡均最高。

D.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明君唐太宗胸怀宽阔,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就是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大臣,也能坦诚相对,信任并重用。

 

B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搭配不当,“恪守”与“公报”不搭配;C项搭配不当,“死亡”改为“死亡率”;D项成分残缺,在“和自己”前面加“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德国队背负过于沉重的压力,捷克队兴许还能一鼓作气冲破德国战车的钢铁后防,而这样的结局是荷兰队        的。

②阿富汗冲突局势在各方的协调下有所好转,停火协议已经签定;但能否真正实现和平,大家        

③农村经济凋敝,促使很多男性壮劳力前往城市打工,而为了节约车费,节假日他们也往往不愿返乡,妻子儿女只能        

A.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望穿秋水    B翘首以待   拭目以待   望穿秋水

C.拭目以待  望穿秋水  翘首以待    D翘首以待   望穿秋水   拭目以待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名(yuán)           染(jiān)    如椽之笔

B.                  (fǎng)    契阔谈宴

C.                   业(yì)      道义相勖

D.形           禄(gān)   沌(hùn)  流觞曲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陈寅恪进清华

岳南

关于清华园横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①的称号最先由谁呼起,后来的研究者已难考证。据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道:“上次刘寿民先生来还笑我说四大教授的名称,但是这个称呼不是我们自诌的,这实在是先生找元任时信上如此说,第一次见面也如此说,而校长曹云祥开会时也是如此称呼的,先生或忘了,或没听见过,其实正式的名称是四位导师,其余的都是讲师或助教……”“四大”的名称当是清华校内高层首先呼出,尔后逐渐为社会所接纳默认的。

不过,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尽管头上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帽子,但三位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堪称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陈寅恪放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一博士文凭回来。

从《吴宓日记》中可以看到,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出任导师,首先得益于时为筹备处主任的吴宓推荐。吴宓曾感慨道:“介绍陈来,费尽力气。” 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陈寅恪未得到一顶硕士或博士帽子。王国维与梁启超二人由于其本身的资历与在学术界光照日月的声名,另当别论。而与陈几乎同时就聘的导师赵元任和讲师李济皆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且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名声,故曹云祥很快拍板定案,荐举者仿佛是异乎寻常地轻松。

既然如此,著作等身的梁任公又凭什么说自己所有的著述加起来不如陈氏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呢?除了客套与自谦外,总要有一点凭证,否则曹云祥也不会轻易相信。梁启超说的这几百字到底是指什么呢?这便是陈寅恪于1923年在柏林求学期间,写给其妹的一封书信。信中云:

“……我今学藏文甚有兴趣,因藏文与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与希腊、拉丁及英、俄、德、法文等之同属一系。以此之故,音韵训诂上,大有发明。因藏文数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写,其变迁源流,较中文为明显。如以西洋语言科学之法,为中藏文比较之学,则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然此非我所注意也。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唐史西夏),西藏即吐蕃,藏文之关系不待言。一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类,与佛教史有关者多。中国所译,又颇难解。我偶取《金刚经》对勘一过,其注解自晋唐起至俞曲园止,其间数十百家,误解不知其数。我以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中国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当能得正确之解,其余多是望文生义,不足道也。……寄此函至北京,如北京有满蒙回藏文书,价廉者,请大哥五哥代我收购,久后恐益难得矣。”

很显然,这封书信除了要求购书外,更多是在谈论学术,所涉内容之深奥广博,若不专门研习此项学问者,难知其所言与所以言。这封书信被当时主持《学衡》杂志的吴宓得知,于这年8月的第二十期以《与妹书》为题刊载,梁启超就是通过《学衡》看到了这封信,并为陈氏之博学倾倒。加之王国维从旁助力,陈寅恪才以导师的资格踏进了风景秀丽的水木清华,开始了悠悠四十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生涯。

据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说,抗日战争后期,已迁往成都的燕京大学请陈寅恪担任历史系教授,他获送六叔一家由重庆前往成都就职。到校后,叔侄二人谈起欧美教育来。封雄好奇又不解地问:“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后来,陈封雄半信半疑地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维提起此事,俞说:“他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是大学问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节编)

注①:“四大导师”指的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相关链接: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既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清华“四大导师”中只有赵元任有博士文凭,其他几位连学士都不是,但校长曹云祥虽然迟疑,还是敢于聘任,表现出他求贤若渴的品质。

B.《吴宓日记》透露出,李济是哈佛大学博士,但是没有被聘为“导师”,主要是因为他在学术界虽有一定的影响,但资历不如其他几位。

C.梁启超认为自己学问不如陈寅恪,是因为《学衡》上发表的《与妹书》,信中涉及佛经翻译、校勘、解释,音韵学,中印文化等,博大精深。

D.陈寅恪不求学历也是其脱离俗谛、有自由意志的另一种表现,他进清华得力于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备处主任吴宓,此时,吴宓开始主编《学衡》。

E.这篇传记引用杨步伟的谈话、吴宓日记、陈寅恪书信等,资料翔实,体现了真实性原则作者也通过夹叙夹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2.根据传记内容,请概括出这些民国知识分子的几种精神特质。

3.文章围绕“陈寅恪进清华”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从陈寅恪的身上,你觉得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泰山之思

蔡家园

①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②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汉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③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④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绪,一直缠绕着我。

⑤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象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⑥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⑦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⑧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⑨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理解分析最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始两段引用诗文、引述典故,交代泰山的厚重历史,为文章添上浓郁的文化色彩。

B.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正面描写泰山的雾不但从视觉上描摹,而且用听觉烘托。

C.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过渡作用,内容上由景物过渡到思绪,表达方式则由描写转入议论。

D.对于泰山被称作“五岳之宗”,作者既充分肯定了其雄伟高大,又批判了唯我独尊的保守意识。

E.文章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记叙、描写、议论之间能够自如转换。

2.文章第段突出了泰山雾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雾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作者按照游踪安排全文,但在游赏前后情感有变化,请概括说明经历了哪几次变化。

4.泰山无数碑刻,作者却钟情于无字碑。作者分别赋予了它们什么内涵?你认同作者的情感态度吗?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芳香和光泽形容自己美好品质没有亏损的句子是“______,____”。

2.《短歌行》中用读书人的衣着来代指有学识的人,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句子是“__,___”。

3.《赤壁赋》中客吹奏的洞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能够让人感动。文中侧面形容其感染力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慨叹险峻而偏远的景观去的人很少,“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的地方不是有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