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乌江自刎(节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

文言文阅读

乌江自刎(节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君快战,为君溃围,斩将,刈(yì割)旗,三胜之,令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刎而死。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而王我                    可怜

B.持短兵接                            战争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D.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乃:

2.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项王乃驰,复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刎而死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兵败逃到东城,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他感慨今昔,不由发出了“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悲叹。

B.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结局并非不会打仗,项羽率兵几番冲杀,斩将杀士,重创汉军,让部下很是佩服。

C.司马迁肯定了项羽消灭暴秦的伟业,但也为项羽的结局深感惋惜,希望后世能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D.乌江亭长停船等候项羽,但项羽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他的劝说,而与部下弃马步行作最后的拼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C 2.B 3.C 4.①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在心中没有羞愧吗?(“纵”、“独”、“于心”的倒装) ② (项羽)骄傲自大,夸耀战功,只知道运用自己的智谋而不学习古人的经验。(省略的主语、“自矜功伐”、“师古”) ③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定语后置、名词动用、“祖”)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怜”,怜惜、怜爱。B项“持短兵接战”“战”,交战、作战。D项“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乃”,于是、就。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可知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速读题干,明确要求,对象是“项羽”,特点是“勇猛善战”。题干中没有提出限定条件,也就是说直接或间接的都可以,④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说的是江东父老对项羽失败后的态度;⑤ 乃刎而死,说的是项羽失败后自己的做法。因此选择B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筛选、提取关键信息:(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人物形象(2)体现人物思想主张的信息;(语言) (3)展现人物性格情趣的信息; (4)反映人物志向抱负的信息;(5)体现人物才智品质的信息;(事件) (6)作者或外界对人物评价议论的信息褒扬赞赏?贬斥批评?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结局并未感到惋惜,认为是他咎由自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根据司马迁“岂不谬哉!”,可以推断司马迁对项羽的结局并未感到惋惜,认为是他咎由自取。 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纵”,纵使;“独”,难道;“于心”的倒装。第二句中,“自矜功伐”省略的主语(项羽);“师古”,学习古人的经验。第三句中“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白衣冠”名词动用,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祖”, 路神。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籍”“太子”“宾客”“易水”。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籍”“太子”“宾客”“易水”。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于心”的倒装;“自矜功伐”省略的主语(项羽);“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

生物钟是一门跨学科科学。生物钟学的中心概念是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它可以帮助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而晚上只有60至50次。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呼吸和新陈代谢也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生物钟医学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同步。它犹如钟表中的尺寸不同的齿轮。当齿轮相吻合时,就会不停地运动。当齿轮出现故障时,肌体就有了毛病。

坐飞机到外地就是一个例子。人已经习惯于晚上呆在某个地方,如果换了地方,肌体就需适应变化。如果不适应,人就会懒洋洋、工作效率低下、头疼、精神紧张、自我感觉不佳等。这一切都可称作非同步。

一昼夜中,人体的机能是不断变化的,病亦如此,而且是严格遵循规律的。就拿高血压来说,早晨血压会升高,白天会下降并趋于正常,夜间又会升高。借助血压计可以测量出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人可以根据血压升降的规律服药,而不是死板地一日三次。也就是说,一天服一次药就可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少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又可省钱。

同样,针灸和理疗也要选择最佳时刻。选择的时间不当,也许还会造成不良后果。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给家鼠注射了增加肌肉收缩力的药物。药量相同,注射时间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早上注射,家鼠几乎全军覆没,而晚上注射则无一死亡。

现代生物钟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能够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效果。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使用的方法是借助理疗仪。用得相当多的还有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要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否则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紧张。要努力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节律与自己的生物钟相吻合,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和高效率地工作。

1.下列对“生物节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节律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重要作用。

B.生物节律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产生的生物现象。

C.生物的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

D.生物节律是对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奇特机制。

2.对“非同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导致肌体故障的状况。

B.生物肌体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物现象。

C.只用于人因病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状况。

D.只用于人的肌体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的病态或不适感觉。

3.下列对“生物钟医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疾病也有其“生物钟”的情况进行治疗。

B.根据体的肌能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

C.生物钟医学的原理是利用生物节律来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D.只有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才能有疗效。

 

查看答案

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分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每年冬天都来V城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在南方亚热带的岛屿长大的我,生活里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一群鹿拉着雪橇,在雪地上奔跑。精致一点的,甚至在卡片上洒了一层玻璃细粉,晶莹闪烁,更增加了我对美丽雪景的幻想。

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在寒冷的北方住了半辈子。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各种滑雪技巧都学了,可是等不到雪。别说是雪,连霜都没有,每天艳阳高照。我们就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滑来滑去,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大学时,有一年冬天,北方的冷空气来了,气温陡降。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了雪,大概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赏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四面八方都是人,山路早已拥塞不通。一堆堆的游客,戴着毡帽,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

天上灰云密布,有点要降雪的样子。再往山上走,山风很大,呼啸着,但仍看不见雪。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我去V城看她的次数也愈来愈多。洗肾回来,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母亲问我:“下雪了吗?”

我说:“是。”

扶她从床上坐起,我问她:“要看吗?”

她点点头。

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只有马路上的雪,被车子轧过,印下黑黑的车辙,其他的地方都成白色。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

地上的雪积厚了,行人走路都特别小心。一个人独自一路走去,路上就留着长长的脚印,渐行渐远。

雪继续下,脚印慢慢被新雪覆盖,什么也看不出了。只有我一直凝视,知道曾经有人走过。

“好看吗?”

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的雪漫天飞扬。

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湎在童年的梦里。

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被车轮轧过的雪结了冰,路上很滑,开车的人很小心,车子无声滑过。白色的雪掺杂着黑色的泥,也不再纯白洁净了,看起来有一点邋遢。路上的行人怕摔跤,走路也特别谨慎,每一步都踏得稳重。

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没有想到在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的。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雪在光里迷离纷飞,像清明时节山间祭拜亲人烧剩的纸灰,纷纷扬扬又像千万只刚刚孵化的白蝴蝶,漫天飞舞。

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选自《此时众生》,有删节)

1.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请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童年          少年         青年                       中年

身边无雪→  参训盼雪→   上山(  )雪→   探母(  )雪→陪母(  )雪→窗边(  )雪

2.赏析文章中划线的句子

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

3.本文以“雪”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我”的多次欲看雪而不得与母亲对雪的不甚满意的评价,欲扬先抑,使后文大雪降临、母亲看雪的情节更加真挚可感、令人印象深刻。

B文章写母子之间的交流,虽只有寥寥数笔,却通过细腻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深沉而又含蓄的亲情。

C“像蘑菇的帽子”从积雪的厚度写出雪之大,既形象地写出树顶积雪的形态,又暗合上一段关于“童年的梦”的比喻,温馨可爱,富有童趣。

D引用唐人张若虚的诗句,深化了关于“白”与“空白”的思考——对人生的真谛只能用心领悟;既升华了主旨,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采。

E本文写雪,由飘雪写到积雪,再写到夜晚户外的雪光,层层深入,由此自然而然转向对光阴易逝的领悟,既是对自然的描摹,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补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2)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4)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 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丐者赵生传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谩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谩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