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驱疫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驱疫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由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例如,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南丰和上栗的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或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江西傩(俗称“赣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但赣傩又是地域傩文化,而且历经千年积淀传承,形成了鲜明特点。

赣傩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傩祭仪式。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中国现今极为罕有的古代傩祭仪式的遗存,它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汉代宫傩相似得令人瞠目。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充溢着古代乡人傩的意蕴,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这在当今中国傩文化中实属鲜见。

赣傩品格传统,品类丰富。中国傩经过几千年世俗化、娱乐化,相当一部分业已消亡,还有一部分转化为蕴含傩文化遗绪的文化形态。赣傩却始终保持着以面具为一切活动核心这一传统,傩面具在傩活动中不只是形象代码或艺术意义上的化装,更多的仍是这些活动的灵魂,它依然享受着人们的敬畏和宗仰,傩舞傩戏,概莫能外。江西傩的品类之丰富,在中国傩文化中也不多见。从其性质而言,有傩祭、傩艺术之分;从表现形式而言,有“开口傩”与“闭口傩”,“文傩”与“武傩”之别;从艺术种类而言,则有“傩戏”、“傩舞”相辅相成。正是由于这种丰富,赣傩才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赣傩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赣傩在历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并不断从释、儒、道三教中汲取营养,文化积淀日渐增厚,逐渐形成了包括信仰,特定的祭祀仪式、祭祀场所,以及由傩祭影响形成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等内涵的赣傩文化体系。例如赣傩没有神谱,但有严肃得近于神圣的傩神庙;傩祭只是一原始宗教仪式,没有任何戒律,但仍有信徒们必须遵守的法规;傩祭无任何宗教都必备的哲学思想,但它从释、儒、道三教中汲取诸如因果报应、忠者节义等观念;赣傩不是成熟宗教,没有经籍文书,但仍有成型并世代相传的祷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赣傩经过长期世俗化和娱乐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样式,即傩舞、傩戏、傩面具的雕刻制作。其中面具制作已超出了宗教祭祀意义,成为引人注目的民间工艺,恰如欧洲教堂唱诗班成为民间合唱艺术一样。

赣傩在历史上曾经遍及江西各地,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地带,其中抚河流域的南丰、乐安、广昌是赣傩最为集中的地区。此外,修水、万载、彭泽也有赣傩活动;萍乡、南丰的傩神庙,应时而祀,颇不寂寞。(摘编自“百度百科”《赣傩》)

1.下面对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内涵极丰富,不少社会学科都可以在傩文化中找到位置

B.傩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由杨柳木或香樟木雕刻的傩面具。

C.傩文化有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又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D.中国傩文化由不同地域的傩文化组成,而赣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中国现今唯一的古代傩祭仪式的遗存。

B.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

C.以面具为一切活动核心是中国傩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赣傩中得到始终地保持。

D.赣傩曾经遍及江西各地,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地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驱疫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赣傩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傩祭仪式。

B.傩面具在傩活动中不只是形象代码或艺术意义上的化装,更多的仍是这些活动的灵魂,它依然享受着人们的敬畏和宗仰。

C.正如欧洲教堂唱诗班成为民间合唱艺术一样,赣傩的面具制作已超出了宗教祭祀意义,成为引人注目的民间工艺。

D.赣傩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而造就了赣傩的丰富品类。

 

1.B 2.A 3.D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傩文化”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原文“南丰和上栗的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或香樟木所雕”,而不是所有的傩面具都是如此。故选B。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A项原文为“罕有”,而不是“唯一”。故选A。 3.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原文为“正是由于这种丰富,赣傩才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选项因果倒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时孟母三迁精忠报国等故事,也有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诸葛亮《诫子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还有古代学人的家训集如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今日中国的家庭教育,基本上还是由长辈传授家中的经验、人生的历程给晚辈学习。然而社会变迁速度越来越快晚辈从长辈训诲中学到的资讯不见得今日社会合宜或需进一步的转换这也造成了中国家庭教育许多问题。

请以“我的家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感情真挚,严禁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阅读,丢失了什么  陈应松

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然而,不客忽视的现实是,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读书人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是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去年湖北高考文科状元就曾经把《红楼梦》读了不下十遍而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哪一个不喜爱读书?而且,那些学有所成者,往往都很注重阅读经典。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那些发黄的纸张会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已然丢失了阅读的耐心。手机阅读的刷屏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和生活质量的人。刷屏时代的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我们丢失了对内容的鉴赏能力。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

以文学作品为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是一部好作品。你可以把它当励志小说读,因为有大家都知道的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但往深处看,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一个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伟大而充满尊严的阅读的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安静的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1.请概括作者认为我们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2.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有人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针对作者提出现实生活中读书存在的问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目。

读书示小妹生日(有删改)贾平凹

七月十七日,是你十八岁生日,辞旧迎新,咱们家又有一个大人了。贾家在乡里是大户,父辈那代兄弟四人,传到咱们这代,兄弟十个,姊妹七个;我是男儿老八,你是女儿最小。分家后,众兄众姐都英英武武有用于社会,只是可怜了咱俩。我那时体单力孱,面又丑陋,十三岁看去老气犹如二十,村人笑为痴傻,你又三岁不能言语,哇哇只会啼哭,父母年纪已老,恨无人接力,常怨咱这一门人丁不达。从那时起,我就羞于在人前走动,背着你在角落玩耍;有话无人可说,言于你你又不能回答,就喜欢起书来。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每每读到欢心处,我就在地上翻着跟斗,你就乐得直叫读到伤心处,我便哭了,你见我哭了,也便爬在我身上哭。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筑好一个沙城让你玩,自个躺在一边读书,结果总是让你尿湿在裤子上,你又是哭,我不知如何哄你,就给你念书听,你竟不哭了,我感激得抱住你,说:我小妹也是爱书人啊! 如今我一坐在书房,看着满架书籍,我就记想起那时的可怜了。

咱们不是书香门第,家里一直不曾富绰,即使现在,父母和你还在乡下,地分了,粮是不短缺了,钱却有出没入,兄虽每月寄点,也只能顾住油盐酱醋,比不得会做生意的人家。但是,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这个社会,天下在振兴,民族在发奋,咱们不企图作官,以仕之路作功于国家,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啊。你也立志写作,兄很高兴,你就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你目下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这道理人往往以为不信,走过来方才醒悟,小妹可将我的话记住,免得以后悔之不及

兄在外已经十年,自不敢忘了读书,所作一二篇文章,尽肤浅习作,愈使读书不已。过了二月二十一日,已到了而立之年,才更知立身难,立德难,立文难。夜读《西游记》,悟出取经唯诚,伏怪以力,不觉怀多感激,临风而叹息。兄在你这般年纪,读书目过能记,每每是借来之书,读得也十分注重,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常读过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我至今只有以抄写辅助强记,但你一定要珍惜现在年纪,多多读书啊。

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却确实是世上好东西。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写法,都是有迹而可觅导,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兄读中国的庄子,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兄读书太少,悟觉浅薄啊如此这番读过,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开,重新进攻另一个大家。文学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知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这你要好好记住。

在家时,逢小妹生日,兄总为你梳那一双细辫,亲手要为你剥娘煮熟的鸡蛋。一走十年,竟总是忘了你生日的具体时间,这你是该骂我了。今年一入夏,我便时时提醒自己,要到时一定祝贺你成人。所以,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乞妹快活。

1983年7月初写于静虚村

1.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2.在文章第1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他和小妹之间点点滴滴的往事,有何作用。

3.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你是怎样理解“跪倒来读”的?

4.贾平凹作为中国一流的作家,他在给自己妹妹十八岁生日的信里谈了读书的话题,作者认为一个人该怎样读书?请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补出下面名句名篇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3.其声呜呜然,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寄蜉蝣于天地,               

5.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相关试题

解嘲

南宋   陆游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

注:耽:沉迷。鱼蠹:书中蛀虫。

1.“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陆游怎样的读书情态?

2.“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表达了作者对读书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