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线处写出文章的原句(限选其中3道题)。
1.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前赤壁赋》)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4.吾入关, ,籍吏民, ,而待将军。 (《鸿门宴》)
下列对课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公子拉着侯生坐上座位,逐一夸赞宾客们
B.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欠款都收齐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呀
C.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的品格体现在哪儿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劳师以袭远
A.吾得兄事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遂墨以葬文公 D.泣孤舟之嫠妇
下面各组句中加横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让魏公子曰 如惠语以让单于
C.孟尝君就国于薛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D.沛公则置车骑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前赤壁赋》是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
B.中国话剧与西方戏剧有着渊源关系;前者代表作有老舍的《茶馆》等,后者的代表作有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
C.《冯谖客孟尝君》出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作;《崤之战》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司马迁,其体例主要有本纪、世家、列传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选自其中的《项羽本纪》。
阅读下面《龄官划蔷痴及局外》选段,完成小题。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yīn) 合地, ① 。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甲】架下那边有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乙】之际,宝玉便悄悄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泪,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想毕,便要叫那女子,说:“你不用跟着那林姑娘学了。”话未出口,幸而再看时,这女孩子面生,不是个侍儿,倒像是那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biàn) 不出他是生旦净丑的那一个角色来。宝玉忙把舌头一伸,将口掩住,自己想道:“幸而不曾造次。上两次皆因造次了,颦儿也生气,宝儿也多心,如今再得罪了他们,越发没意思了。”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cù) 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tínɡ tínɡ) ,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丙】,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 ② 。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1.下列填写在横线上汉字的字形以及对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树阴合地 哽噎(yī) 绾头(guān)
B.辨不出 簪子(zān) 抠土(kōu)
C.袅袅亭亭 腰纤(qiān) 规矩(jŭ)
D.眉蹩春山 模样(mó) 单薄(bó)
2.在文中甲、乙、丙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竟然 茂盛 推断
B.果然 芳馥 推断
C.果然 茂盛 推敲
D.竟然 芳馥 推敲
3.将下列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①②处,恰当的一项是
A.①静无人语,满耳蝉声 ②心里不知怎么熬煎,外面才有这个形景
B.①静无人语,满耳蝉声 ②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C.①满耳蝉声,静无人语 ②心里不知怎么熬煎,外面才有这个形景
D.①满耳蝉声,静无人语 ②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4.“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之一,下列句子不是出自《葬花吟》的一项是
A.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B.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C.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D.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