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将作文题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记叙文。
终于来了
②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5年9月,某城市多个路段开始绘制“立体斑马线”。这种与众不同的斑马线用多种颜色的涂料绘制,看起来有立体的效果;而且还画上了小黄人、熊大、光头强等卡通人物形象,以便让斑马线更醒目。这一创新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有人认为:新创意解决了老问题,更多的人愿意走斑马线,减少了横穿马路的现象。
有人则认为:这也会让一些司机突然减速,反而带来安全隐患。创新也要考虑实效。
还有人认为:黑白相间的斑马线其实就很好,传统不能随意更改,没必要紧跟时尚。
……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浪迹飞云山
一片云彩飞起来,显出气势,反衬出天空高远;一座山取名叫飞云山,便叫出灵气,也叫出开阔壮丽的万千气象。我攀着山路要离开时,忍不住又一回头。飞云山,实在是黄土地上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
飞云山藏匿在高原的深处,只有赶庙会唱戏时,四周山民才聚拢而来,给山上的财神爷伏卧磕头,布施些小钱。唱完戏,人皆在小路上东西南北地走散。山上财神爷因没有了布施供奉也变得贫困潦倒,庙宇则像废弃的牛棚,只留下一座瘦山清冷地孤立荒野。我也是经过了千回百转地劳累,才最终走到了它的脚底。天地无言的沉寂里,固守荒凉与瘠土的飞云山,让我体验到一种接近生命本体更为真实的东西。
飞云山没有名人题留,连凡夫俗子的“到此一游”也不曾见着半个。山基本是自然的裸露,比起神灵拥挤、大兴土木所谓的名山,飞云山才真正显现了山的本真,它一派自然,没有造作之态,甚至粗糙得让人放不进眼里去。我以为这样的山,倒更能显露它的骨气。
飞云山上几乎没有黄土,好像光秃秃从地上出来的一棵巨大石树。稍站远了看,坚硬无比的飞云山,一团浑然大气。面对它,我躁动的灵魂深深地震撼了!我读出了一种源自生命本体的张扬,我将从此走出狭小的自我,完成一次生命真正意义上的跨越与成长——我们的生命必须消化一种坚硬而崇高的东西。
冬天的飞云山,刻骨地凄厉。风扯过,山上存留了几掬土,长了些焦黑的毛毛草草。它粗糙苦黑得可以,没有亭台楼阁、潺潺流水,只有破败的庙宇。石缝上探出几棵几百年的黑瘦的老榆树,弯曲地伏了下来。它们扎根石缝,有一种不屈的生命的韧性。这个冬日,我面对着几棵冷瑟的老树,缄默在天地浩渺的沉寂里,面对这种生存的悲怆状态而体悟着生命的本质意义。
我曾听到有人叫这山飞银山——传说有人梦想从天空飞来一堆银子。俗气的山名,暴露一部分人注重钱财的浮躁心态。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清贫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阵地。谷子收割了,地里空荡荡的,谷茬成了土地最后的守望者。谷穗谷秆已被拉运到老远的场院上了。它做了许多事情,可丰收不属于它,而它必须经过的还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我注视着谷茬,仿佛注视着我自己。我逃离喧嚣的人群,奔飞云山而来;我抵达飞云山孤独的内心,想完成一次生命的自我释放和调整。
假如把飞云山移于都市,它的粗犷和气势就会被一点点剥落而去,它将成为富有情调的背景,把人带进一个个很世俗的梦里。都市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假山,外表的精美和好看,只能取悦于那些同样精美和好看的红男绿女。它们与荒凉和孤独无缘,走不进我的目光里。它们一旦面对飞云山,将无话可说,只能在杂乱和喧嚣的岁月中日渐麻木僵直。
我来飞云山时尽管是冬日,风也很硬,但还是累出了满头满脸的热汗,脚也隐隐地痛。步行而来的我,磕磕绊绊爬坡下洼,没有像当年的杜甫,骑一匹瘦驴,驴蹄嗒嗒地敲响山路上的青石板。我一下子理解了所谓潇洒、浪漫,就是历经大苦痛后散发出来的一种人格气质。在书房里的我,曾经得意地自封为行走在陕北高原的文学苦行僧。可真行走起来,才觉得这动听的青春宣言下,我将为之付出多少苦累和持久的精力呀。
但是,我知道自己还会来的。我的心情越来越与荒凉孤独的境界合拍,我越来越不耐烦现实的喧嚣和浮躁。但是,我还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有些事情不容你做出选择,这或许就是夹杂在我们整个生命乐章里最苍凉而无奈、最愁苦和悲哀的一串不和谐的音符。
(取材于北城的同名散文)
1.下面对文章的解说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通过对“飞云”二字艺术效果的解说,写出飞云山开阔壮丽的万千气象。
B.写飞云山若移到都市,其粗犷和气势将被剥落,意在说明飞云山不能坚守自己的本真。
C.登山的艰辛让作者明白,走出尘世的喧嚣不是表面的潇洒浪漫,得有经历苦痛的过程。
D.作者通过体悟飞云山找到了精神共鸣,但现实中有些事情无法超越,因此无奈、愁苦。
2.文章第六段写到了“谷茬”,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到的飞云山有怎样的精神?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4.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写到自己向往“荒凉孤独的境界”而“不耐烦现实的喧嚣和浮躁”。你认可这样的想法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意”两句意思是:刻意寻春,未必尽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却乐在其中。
B.“山才”两句意思是:胜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来更添游兴,能意外地启人诗思。
C.“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邂逅乡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D.这首词上片写刻意寻春所感,下片写率意出游所见,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现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项是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C.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D.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E.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一画面是作者此次赏春过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风景”。请根据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②。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取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释:①瘳(chōu):痊愈。 ②招权顾金钱:大意是借重他人权势获得钱财。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 逊:恭顺
B.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C.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善:友好
D.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说:劝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上默然惭
B.困于平城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C.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欲以为御史大夫
D.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为上客,厚送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这一定是因为有人不符合实际地夸奖我来欺骗陛下
B.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河东是像我的大腿和臂膀一样重要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
C.布辞之官
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D.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我听说曹丘生不是年长之人,(有事)不必向他通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季布认为秦王朝对匈奴用兵,引起了陈胜等人造反,带来了巨大创伤。
B.有人说季布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皇帝因此未晋升其官职。
C.季布反思了一个月,终于明白自己没有功劳却做了河东守,这是罪过。
D.曹丘生不听窦长君的劝阻,坚持让他给自己写介绍信,然后去见季布。
5.就文章内容来看,季布这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①殽之战后,秦穆公素服郊次,乡师而哭。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的场景。要求想象合理,有细节描写。
②刘邦从鸿门宴逃走后,张良入谢。项羽接受了刘邦的玉璧,并置之坐上。请推测项羽此时的心理,写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要求符合项羽的性格特点,有逻辑。
③某海外华侨中学生访问团来学校交流,想了解中国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精神,为此校团委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历史人物。在邹忌、烛之武、信陵君、苏武中你会推荐谁?请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的“才”与后面的“已经”呼应,天还没亮包身工们就得起床,说明她们很辛苦。
B.“蠕动”一词既写了包身工们开始起床的动作,又有比拟的意味,体现她们非人的生活状态。
C.男人的穿着和时节不相称,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D.包身工们蓬头赤脚地冲下楼,是为了争抢自来水龙头,作者写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她们有自私的一面。
E.点面结合是选段的写作特点: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这是 “面”;然后写芦柴棒这一个体烧稀饭的情景,这是“点”。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包身工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她们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写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