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德鸿的百年人生 5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德鸿的百年人生

5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德鸿在广州去世,享年100岁,走完七十余载的风雨学者之路。获悉黄老驾鹤仙逝,海内外的暨南校友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论·论文》时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一个人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当时一穷二白,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名,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

而面对家国危难,满怀赤子之心的黄德鸿毅然放弃去联合国就职的良机,“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把脉工业

20世纪60年代初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又具体地提出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20世纪40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50年代起,他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年,他参加《“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建议把这特殊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1992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的成为商界巨子,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

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黄德鸿曾回顾自己一生,认为主要的成就在教学育人方面,“我的学生就是我的成果。”他说,自己的很多学术思想都是通过学生来反映的。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

相关链接:黄德鸿生前留下遗嘱:“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愿安安静静地上路,俗例全免,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敬请亲友和学生们体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社会学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立志报国的黄德鸿于是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毕业后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B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

C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在教学育人方面的成就比学术成就要大。

D黄德鸿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于学术研究。

E传记通过三个小标题的形式,讲述了黄德鸿在求学、研究、教学三方面的经历和成就,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阐释了“学者”的意义。

2.黄德鸿立志成为一名学者的原因是什么,学者报国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黄德鸿对我国工业建设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4.“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材料说一说他身上有哪些品格可以“观之映照自我”。

 

1.E 3分 D 2分 C 1分,A B不给分 2.原因: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梁同寅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2分)表现: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读了认为可以改造社会的社会学;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毅然放弃了去联合国就职的良机。(4分) 3.①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②编辑多部关于工业经济的论著,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③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这句话是对黄德鸿的思想和品格的高度赞誉,他深邃的思想引领时代,高尚的人格感召后人。②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在国家危难时,满怀赤子之心留在国内。③为人、治学谦虚,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④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名利低调,生前留下遗嘱:俗例全免,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对读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首先在文章开头找到“原因”,然后概括具体的表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首先在文章开头找到“原因”,然后概括具体的表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炫耀     左克才

寒气切割着时月裸露的肌肤,他在一幢楼的铁栅门来回徘徊。时月傍晚离开楼房时手里有了厚厚一沓钱,拎着二万六千元,悬空的心落了下来的,老板总算兑现了血汗钱。时月挤在弯弯曲曲的队伍中,火车只有腊月二十九的票。

三十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时月进村已是家家忙着贴春联窗花、放爆竹的时候了。站在村口的儿子焦急张望着,见到他熟悉的身影飞也似的迎上来。时月有了幸福的感动,儿子长大了。

洗漱后时月燃起香烟,菜已上桌,浓浓亲情在酒香中弥漫。时月在淡淡的醉意中睡去,零点的钟声催响此起彼伏或高或低的鞭炮声,时月催促儿子燃放鞭炮。不多时,门外的鞭炮声突然哑了,时月坐起来竖耳侧听,脸上露出忧郁的神情。

早晨,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时月阴郁的心情。时月在外是一个小工头,二层楼房在村庄是最好的。九点了,时月揣上两包高级香烟出了门,阳光极力驱散浓浓的烟气,丝丝缕缕的火药味呛进鼻孔,时月悠闲地踱步,抱拳挂笑新年好。时月走到四平门前时,猛然发现原先破旧的楼房不见了,眼前是一幢新的三层洋楼,灰色墙砖、红色花岗岩石阶、白玉扶栏、黄色门楼、园林风格的园墙,显得金碧辉煌。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坐,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极不情愿地接过香烟匆匆离去。时月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妻子见时月阴沉的脸色,以为沿途劳累,中饭也没敢叫醒他,晚餐时,他草草喝几杯酒后又睡去了。

时月脸色越来越阴郁,妻子心中生出丝丝不安,不时催促时月到医院看看。儿子说,也可能是累的,工地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吃的也是黄米饭堆着寡味的菜皮,十多人一间的大通铺弥散着汗臭味,还有那此起彼伏的鼾声。妻子怔怔的,没有理出头绪。

新年是喜庆的,正月是亲朋好友的,可时月没有喜庆的心情更没有串门走动的意思,整天昏昏沉沉的,时而躺着望着天花板发愣,时而靠床低头沉思。初六过后,打工者纷纷外出,时月却没有外出的迹象,妻子察看着时月的表情,沉闷的正月在不紧不慢中走着。

初八天刚放亮,时月早早起床洗漱一番,菜色的脸添了一丝红彩,凌乱的头发一丝不苟地趴在头上,皮夹克在洁白的衬衣下显得锃亮炫目。妻子精神抖擞,猛火烧水做饭,儿子不再迟迟缩在被窝里。天气格外爽朗,时月的灿烂给家人送来了明媚的阳光。时月春风得意地走出家门,皮鞋敲击着硬硬的土地。回家时天已透黑,妻儿看到时月喜气洋洋的样子,心情别提有多高兴。

妻子趁着时月高兴壮着胆子说:“什么时候出门?”时月说:“一时走不了啦。”“怎么走不了呢?村庄外出打工的走得差不多了,要是累就在家多歇几天。”时月说:“不是多歇几天,而是三个月。”妻子睁大迷茫的双眼呆望着时月,半天说不出话来。时月笑着说:“看你那痴样,这是我这些日反复考虑而又非做不可的事件,不然我会心神不安的。”妻子说:“怎么净说些没头没脑的话。”时月说:“初一我家鞭炮哑了,走到四平家门前看到了那么漂亮的洋楼,把我家楼房逼到了角落,不把楼房做高做大,我是没有好心情,更不会有好运气的。”妻子说:“四平家借了不少债,再说我家楼房盖了才四年,而楼房样式年年变。”时月说:“借债也得盖,农村人靠楼房撑门面,在外拚死拚活地挣钱不就是争个面子,吃好喝好别人是看不见的,好楼房儿子找媳妇都容易。”妻子说:“儿子正月十二就开学,先给点钱报名。”时月说:“念什么念,书读得再多还不是挣钱,念书不如早挣钱,楼房做好后就带儿子外出打工,好把房债还上。”

三个多月后,一幢洋楼在阳光照射下耀眼生辉,时月带着炫耀的满足仰视着。

青苗挂着晨露,一个男人背着沉重的包袱,瘦长的少年拖着沉重的脚步亦步亦趋,中巴扬起漫天的尘土罩着女人,她雕塑似地久立在路旁望着尘土弥漫消散。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两项是(

A.“三十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用景物衬托心情,暗示新年的浓烈气氛以及即将到家的喜悦冲淡了时月在外打工、讨薪的艰辛。

B.“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座,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抓住人物表情进行描写,对比中突出了一方的满足得意和另一方的失落与愧疚。

C.时月感到自家楼房被逼到了角落,因为四平家高大漂亮的楼房把自家的楼房给遮挡住了,使自家的楼房处在了角落,采光通风变差。

D.时月因自家楼房最好而自得,因四平家楼房更新而失落,为是否盖房而焦虑,为偿还改新楼的债务携子外出打工,“楼房”是小说的暗线。

E.本文以”炫耀”为题写时月和四平为了炫耀,宁可借债也要盖新楼,一详一略,暗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表达了作者讽刺和批判的态度。

2.本文中“阳光”出现了多次,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主人公时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认为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请在答题纸第10题处标上小题号

(1)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师说》中韩愈指出“                          ”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1.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B.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C.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D.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称谥号,如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文字加长,改称庙号,如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年号有“英宗”、“正统”。

D.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贵等人出兵征讨时,借粮饷不继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参与其中的罗亨信上奏章说明情况。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因参赞功劳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C.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来防备也先入侵。兵部接受了他的意见。他持剑坐在宣府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都未曾打开城门。

D.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孤城守卫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七十三岁时还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家本位”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没有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也不用“上帝造人”解释人的本源,所以,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国人就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家本位”文化来回应。林语堂曾指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宗系。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珍宝,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对这套东西的意识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

就终极关怀而言,家族已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国家族研究告诉我们,家族还有保障族人生存和在族内扶贫济困的作用,以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若有能力,它也会兴办家族的学堂,解决族人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加强凝聚力从而保障其发挥作为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说,以族人间天然的血缘联系组织起来的家族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这使家族成为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使家族成为族人在建立自己关系网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构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时的首选。显然,作为一个属于“私”领域的社会组织,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从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亲情的环境来满足个人对情感的需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自西周以“敬天法祖”理念创立宗法制度,将祭祀权与继承权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家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王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儒教道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回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问题的是“家本位”文化。

B.有明确的定义和优秀的组织系统的中国家族制度是一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C.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给“家本位”文化涂上了宗教色彩,从而使其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

D.家族既可以保障族人的生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族人的发展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族之所以“不朽”,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个人从家族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

B.自西周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织。

C.其他社会组织也有可能使个人从中获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但却无法提供像家族那样的亲情环境。

D.自清末以来,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精英向大城市流动,“家本位”文化再也无法承担回应“终极关怀”问题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在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中有所表现。

B.20世纪80年代,随着政治意识在农村中的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中组织作用的削弱,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开始出现。

C.“家本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不朽的,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或者削弱家族的作用。

D.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这意味家族文化并未消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