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他的诗“兼得于亦剑亦箫”之美,剑在放旷高蹈,沉着痛快,唐代诗僧贯体有诗道:“ 甲 ,一剑霜寒十四州。”真是剑指灵魂,气吞山河。箫在哀婉幽咽,柔情似水。如石涛诗云“ 乙 ,素子离离月下逢”,有一种凄绝的美。亦剑亦箫,化慷慨为柔情,转凄婉为高旷。此情此境,易水之滨送别荆轲,在白露萧萧之时,作生离之死别,高渐离击筑声起,荆轲舞剑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此境有以当此。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在那月黑风高的晚上,中军帐中,项羽挟别虞姬,“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歌在冷月下(回荡、回响),此境有以当之。
若说到画,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最得亦剑亦箫之妙,他的画可以说是笔底项羽,画外荆轲,(幽冷、幽寂)中有剑气,放旷中有箫心。《饮酒读骚图》画一人于案前读《离骚》,两目(横、怒)视,须髯尽竖,而无所不为,右手酒杯在握,似要将杯捏碎,左手持卷,狠向下压,暗含击碎唾壶之意。《离骚》在中国是忧愤壮烈的代名词,宋人说“痛饮读离骚,可称名士”,前人有“上马横槊,下马作赋,自是英雄本色;熟读《离骚》,痛饮浊酒,(居然、果然)名士风流”的说法。陈洪绶此画正有这种沉郁顿挫的意思。难怪曾珍藏此画的孔尚任在画上提跋日:“ 丙 ,年年归与说樵渔。”后来清初画家萧从云作《离骚经图》,跋文道:“秋风秋雨,万木凋摇,每闻要妙之音, 丁 。”
1.下列字形和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放旷高蹈 哀婉 幽咽(yè) B.自露萧萧 慷慨 唾(chuí)壶
C.上马横槊 提跋 樵(jiāo)渔 D.沉郁顿挫 抉别 跋(bá)文
2.文中括号中选用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荡 幽寂 横 居然 B.回响 幽寂 怒 果然
C.回响 幽冷 横 果然 D.回荡 幽冷 怒 居然
3.文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气吞山河 B.柔情似水 C.月黑风高 D.无所不为
4.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发萧骚一卷书 不觉涕泗之横集 满堂花醉三千客 玉箫欲歇湘江冷
B.满堂花醉三干客 玉箫欲歇湘江冷 白发萧骚一卷书 不觉涕泗之横集
C.玉箫欲歇湘江冷 白发萧骚一卷书 不觉涕泗之横集 满堂花醉三千客
D.不觉涕泗之横集 满堂花醉三千客 玉箫欲歇湘江冷 白发萧骚一卷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两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漫画《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按要求小题。
1.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并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二幅漫画的内容。
2.看了这幅漫画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城市通过发布“雷人标语”来纠正城市不文明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困境,是一种最无奈的做法。根除城市顽疾,关键在① 。而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② ,需要长期循序渐进的宣传教育、公民自律和法规完善。尤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文明的、市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唤起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不妨多注重“标语文化”,将警示语过于严厉、刻板的面孔变一变,改用优美、温馨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许会③ 。否则,事倍功半。
下面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______,_________。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论在天之涯、海之角
②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③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
④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
⑤所有这一切都唤取游子们浓郁的中华情
⑥还有那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阴历年大门上贴的红纸黑字的春联。
A.⑤①③②④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③②④①⑤⑥ D.⑤⑥③②①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组成。
B.“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后世每一个读者的诱惑。
C.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思。
D.“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句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到达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