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700字。

 

生存的智慧 沙漠中骄阳似火,而仙人掌和沙漠大黄仍昂首挺胸向世人展示生命的不屈与完美。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如沙漠般恶劣的环境,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顿时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令人惊讶的是最后坐上龙椅的竟是一个痞子刘邦。刘邦何以坐上皇位,这其中大半是依靠他手下那个传奇似的武将韩信。正是这位淮阴少年摆下四面楚歌,设下十面埋伏将西楚霸王逼得乌江自刎。是什么让韩信拥有如此神通?在我看来是经历耻辱苦难后练就的从容智慧。当市井无赖用胯下之辱激怒韩信时,他放下了自尊,为了自己的将来,他蜷缩内敛,缓缓地钻了过去,而后在众人的嘲笑中从容站起。在困境中,韩信收起了男子汉的自尊,蜷缩内敛如同沙漠中的仙人掌,于是他学会了宠辱不惊的从容,而这份从容也成就了他“汉初三杰”身份。 西晋时期,朝廷混乱,谋臣篡位,众人皆俯首称臣。唯有嵇康仍然我行我素,不受召唤,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纵使深处险境,他也从来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仍然日复一日潇洒饮酒抚琴。张扬生命,向世人昭示着不屈,纵然友人来劝,他也要站在山林之中,绝不会去朝廷中阿谀逢迎。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以让世人见识到他的清高人格,生命即使短暂,嵇康仍然要张扬自然的人格,低头不是他的态度,内敛更不是他的作风,于是世人记住了他如花般灿烂的生命。在困境中,嵇康就如同沙漠大黄一般,舒展生命,张扬自我,纵然面对死亡,也要在世间潇洒走一遭,舒展张扬,嵇康活得灿烂。 面对困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司马迁忍辱负重,蜷缩内敛,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屈原不同流合污,在困境中舒展张扬,于是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千古绝唱。 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飞过,但我已留下痕迹。”历史的长河中,生命的长流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在困境中无论蜷缩内敛还是舒展张扬,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纵使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只要走过必会留下一番精彩! 尽显张扬之美 沙漠大黄向四面伸展着硕大碧绿的叶片,吸收每一滴落在叶子上的水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如此张扬却不失美丽。沙漠大黄向世人尽显了它的张扬之美,并活得灿烂。 张扬亦是一种美,如沙漠大黄一样美得灿烂,美得大气。面对仕途不顺,我们听到“谪仙人”唱出的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从容自信。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苦闷与彷徨,也有过“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感慨,但这都埋葬不了他内心那颗高傲而张扬的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我们见识了一个自信不屈的李白,一个乐观执著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又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捍卫人格尊严胜过生命的李白,一个有着铮铮傲骨的李白。他就是沙漠大黄的化身,用他的乐观与自信张扬着生命的永恒魅力! 文人雅士多崇尚内敛含蓄之美,殊不知自然的本质却在于它的自由张扬,无羁无绊,浑然天成。 曾几何时,人们可记得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壮阔。一个箬笠蓑衣、竹杖芒鞋的苏轼潇洒走来,历经“乌台诗案”的梦魇,面对官场的险恶,他没有蜷缩内敛而是愈发地张扬生命的个性,释放生命的热情。“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丈夫气概,“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英雄豪情,还有那“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者之乐,无不传达着东坡地豁达与释然,奏响着生命的华美乐章。苏轼的人生亦如沙漠大黄一样,逆境而不折,困境而不倒,舒展碧绿的叶片,开出娇艳的花朵。 如此人生,活得坦荡,活得惬意,为了寻觅这样的人生,李耳可以身坐青牛,西出函谷关;范蠡可以抛弃将相之位,泛舟五湖;玄奘法师可以远赴天竺,九死一生。 张扬亦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生命之美,愿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能够如同沙漠大黄一样,不畏风沙傲然独立,不改初衷张扬绽放! 【解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面对这类材料作文,考生应该在浏览题中所给材料之后,迅速捕捉材料中的论述对象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本段材料所给对象是沙漠中生长的两种植物:仙人掌、沙漠大黄,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同之处在于面对困境的态度,仙人掌“蜷缩内敛”,沙漠的的大黄“舒展张扬”。接着就要关注材料中的提示语言,选择立意角度。材料的第二段可以看作命题人对于写作角度的明确提示,通过三个“有人说”我们不难概括出如下角度可以立意:困境中,内敛是一种智慧;困境中,内敛会使我们活得更加从容;困境中,请舒展张扬,灿烂绽放;困境中,要懂得适时收敛锋芒,适时舒展张扬,这是生存的智慧;困境中,适者生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微笑匮乏,似乎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表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已成了许多人社交的准则。有感于此,某实验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他们计划走上街头,主动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一旦路上以微笑回应,他们就拍下这微笑的瞬间。

为了使这一活动顺利开展,请你代为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2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蒋蘸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写出最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彷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仗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后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我觉得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觉都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出来。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关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成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哺竽。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1.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盼“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

3.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相爱的两人不能生活在一起,只能孤独的终老的一句话:            

2.《赤壁赋》中表现作者举酒诵诗的一句:                                 

3.《归园田居》中,作者用鸟和鱼来比喻自己怀念田园生活的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晁错传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意不在错也。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吾不忍见祸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诸侯  适:通“谪”,贬谪

C.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横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御之         ②杀之应陈涉

B.①内杜忠臣         所欣

C.①意不在错也        

D.①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华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②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