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宋诗 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宋诗

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型、文学价值的观念之争。其实,唐诗与宋诗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因袭痕迹,它们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连续的点。宋人在努力开辟自己的诗风时,没有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而另立规则。唐诗的浸入是潜移默化、无可避免的。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来。譬如,诗歌题材、语言的通俗化趋向实际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进一步描写更加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更多的俗字俚语,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特色。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到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以议论为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诗坛风尚。“以文为诗”则始自韩愈。在对唐诗典范的承传创变中,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宋人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代诗风的,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们的高度自信与创新精神,挑战极盛,力创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

宋代诗人的惨淡经营使宋诗于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如梅尧臣之平淡、王安石之精悍、苏轼之畅达、黄庭坚之瘦硬、陈师道之朴拙、杨万里之活泼,都可看做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拗峭瘦硬。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学理想殊途而同归,无论是崇陶还是尊杜,一致指向的都是对平淡美的讲求,这实际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宋人还常花费机智与心思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学问,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令人读其诗如嚼橄榄,慢慢咀嚼其中深意。由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在宋代诗风的背后,映射着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与细腻的感觉,和唐人大不一样。大抵唐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老成,这才是唐宋诗内在本质上的差异。

宋诗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审美风格上的突破,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地位。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理,“筋骨思理”是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在诗歌中的集中表现。宋诗经过理性节制的情感内蕴,温和内敛,没有唐诗的热烈奔放;平淡瘦劲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唐诗的色泽丰美。但它同样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一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金代苏学大盛,有“金源一代一坡仙”的说法。元、明、清的诗坛上尊唐与宗宋一直交错出现,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存在着学唐体、效宋调的并存迹象。特别是到了清代,宋诗开始受到重视。清中叶,尊唐宗宋者各有其人,晚清“同光体”盛行一时,有学者以为它是宋诗中兴的标志。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宋以后的诗歌大抵未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

注:颉颃: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

1.下列对“唐宋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尊唐或者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二者在艺术范型、文学价值上的争论。

B.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当然也有拓展。

C.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是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D.唐宋诗是双峰并峙的,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2.下列关于唐诗对宋诗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诗的发展不能绕开唐诗的形式和技巧,唐诗对宋诗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B.宋诗的所谓创新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在所有的宋诗中能找到唐诗的特征。

C.宋诗的“以议论为诗”来源于唐诗,比如杜甫、韩愈的诗中就有很多议论。

D.宋诗沿袭了唐诗的流畅等诗风,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代诗人的诗歌多表现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一般使用俗字俚语,在语言的通俗化上更进一步。

B.宋诗的风格有两种,其中拗峭瘦硬的风格虽没有了唐诗的色泽丰美,但仍是古诗美学的范式之一。

C.唐宋诗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大抵在于唐诗重在情韵,而宋诗重于功力,体现了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等。

D.宋以后尊唐和宗宋交错出现,到了清朝宋诗开始被重视,如“同光体”被有些学者看做宋诗中兴的标志。

 

1.D 2.A 3.B 【解析】 1.,“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有误;原文最后一段中说“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注释中已经给出“颉颃”一词的意思,该词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并没有说“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2.,“所有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文中说“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但没有说二人的诗中有很多议论。D项,文中说“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故“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错误。 3.,原文第二段是说“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微笑匮乏,似乎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表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已成了许多人社交的准则。有感于此,某实验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他们计划走上街头,主动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一旦路上以微笑回应,他们就拍下这微笑的瞬间。

为了使这一活动顺利开展,请你代为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2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蒋蘸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写出最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彷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仗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后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我觉得是了不起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觉都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出来。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关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成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哺竽。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1.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盼“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

3.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相爱的两人不能生活在一起,只能孤独的终老的一句话:            

2.《赤壁赋》中表现作者举酒诵诗的一句:                                 

3.《归园田居》中,作者用鸟和鱼来比喻自己怀念田园生活的一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