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杏花书屋记 明·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杏花书屋记

明·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公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1.下列对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梦                  记;记录

B周环以花果竹木          种植。

C公以言事天子            触犯,冒犯。

D以公所命名,之楣间      揭开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园中构屋五楹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而士得第                    以其乃华山阳名之也

C.乃复科名望其子孙            烦执事

D.人方望其大用                因人之力敝之

3.下列关于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二段先叙述杏花书屋的建造由来,再叙述书屋主人周孺允的仕宦经历,并描写书屋情况和环境景物,然后抒发作者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

B.第三段由杏花书屋的名字联想到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杏园之宴的盛况,并指出玉岩公“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但仍有期望子孙后代有功于国家的思想。

C.作者赞美玉岩公敢于直言,不怕触怒皇帝,是有气节的表现;他身处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受到打击而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的表现。

D.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玉岩公昔日的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然而“其后有不知所在者”,与周氏父子的道德风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最后祝周氏子孙秀发。

4.根据文意,翻译下面语句。

而回思公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1.D 2.B 3.A 4.(1)我们再回头想想玉岩公昔日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的情形(与现在的景象相比),真可谓是当时他一觉醒来见到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见的景象才是真实的。 (2)如今距离玉岩公的亡殁,并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考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中就有现在不知在哪地方的。 【解析】 1.D项,“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中的“揭”如解释为“揭开”,就与后面的“之楣间”不合;“之”,指“公所命名”,“楣间”指房梁间。“揭”,本义是“举以标示”的意思,在这里可引申为“悬挂”。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玉岩公所昔日命的名(即以“杏花书屋”命名),在房梁间悬挂着这个题名。 2.本题考查课内虚词。 B项“之”,前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第三人称代词,“它”;A项“于”介词,表处所, 意为“在……地方”;C项“以”,介词,意为“用,拿”;D项“而”,连词,表转折。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周孺允是杏花书屋的主人,但一、二段叙述的是周孺允的父亲玉岩公的事迹;第二段中抒发“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并非仅仅局限于作者本人。 4.“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省略句,(与现在的景象相比);“觉”,一觉醒来;“妄”, 虚妄;“所为者”,所字结构,所见的景象。,第二句中,“去”, 距离;“殁”,亡殁;“几何时”,没有多长时间;“向”,以前。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公”“洞庭木叶”“芳洲杜若”。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已去世的父亲玉岩公担任御史之职,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经做梦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去。嘉靖初年,玉岩公重新起用后升任宪使,于是他的家从故居迁到县的东门,孺允如今居住的宅子就是新迁到的地方。玉岩公曾经指着宅子后的一片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金陵。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人欺侮,家族不免有风雨飘摇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能够获得安居。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堂,于是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所昔日命的名(即以“杏花书屋”命名),在房梁间悬挂着这个题名,花果竹木种植在了院落的四周。当春天的时候,杏花灿烂鲜艳,整个院落恍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再回头想想玉岩公昔日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到了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头想想玉岩公昔日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的情形(与现在相比),真可谓是当时他一觉醒来见到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见的景象才是真实的。走进书屋,想起玉岩公,怎能没有这样的感慨呢?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作是一件大事。如今考察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要想得第,大多以梦见杏花作为得第的前兆。这是世俗不忘追求荣华和功名的人助成这样的。玉岩公因为直谏之事触犯了天子,发配到道路艰险的岭南十几年时间,所谓铁石心肠,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是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以科名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但鞠躬尽瘁;并且对于他的后代,仍然希望他们世世享受祖荫并能无穷无尽地贡献国家啊。玉岩公良苦用心的原因大约就是上述这样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的亡殁,没有多长时候,但以前和他同时考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在哪地方的。(玉岩公诸子)孺允兄弟虽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得以重用。并且玉岩公诸孙皆才华出众,可以凭此知道《诗》《书》传家的恩泽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好善有吉庆,遗留子孙来继承。啊,大家心里喜盈盈!”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所说的这种情形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和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B.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B.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宋代以后姓氏的重要性应该比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开复刚成为微软公司的市场经理时,曾带着微软某个著名的软件产品参加了一次软件展示会。会后他兴高采烈地给整个产品组的员工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在邮件中说“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在此次展示会上我们取得了全部10项大奖中的9项!让我们一起庆祝和狂欢吧!”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仅仅一个小时之内,他就收到了几十封回信,回信的内容竟惊人地一致,所有人都在问他“我们没有得到的是哪一个奖项?为什么没有得到?别人比我们好在哪里?从这个失掉的奖项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明年我们怎么才能包揽全部10个奖项?”李开复后来说道“在收到邮件的那一刻,我几乎惊呆了!直到那时我才真正理解微软为什么能够持续地取得成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不超过20字)。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壹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位同学的听课记录,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学习语文,要仔细揣摩教科书的编写意图。②必修二教材呈现出强浓厚的人文气息,“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③每个专题都围绕以特定的人文主题为中心组材。④“殒落与升华”“后人之鉴”这些板块也是如此。⑤同时,非常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板块文体相对单一,比如“永恒的瞬间”集中选应用文,“永远新的旧故事”则选小说。从文体特点入手,依“体”而学,细细品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1.请找出并改正上面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改为“         ②“    ”改为“   

2.上面文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

    句,改为: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妥当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B《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D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