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深度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帮助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名称    D.又以夫古书之不存       悲:感叹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孰能讥之乎

B.夫夷近,则游者众;      余与四人拥火

C.于是余有叹              然力足以至

D.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凌万顷之茫然    D客有吹洞箫者

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来源8

5.把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C 2.D 3.B 4.C 5.(1)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2)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3)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语境,把握语句大意作一分析、判断。C项,名:动词,识其本名。这里要注意,名,是古实词中应掌握的120个之一,有两种意思,一是名词用法,二是动词用法,这里结合语境,应为动词用法,把握这个句子意思,应解释为:“知道其本名”等意思。 2.2】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A项,其,前一个是代词,自己,后一个是难道,表反问;B项,以,前一个表并列,而且,后一个表修饰;C项,焉,前一个是句末语气词,后一个是代词,那里;D项,之,前后两个都是主谓之间,取独。 3.3】此题要求分析句式类型,需要逐项分析即可。A项,高余冠之岌岌兮,是定语后置句,“岌岌”是形容词,作定语;B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是状语后置句,“于其址”就是“在这个地址上”;C项,凌万顷之茫然,是定语后置句,“茫然”形容词作定语,置后;D项,客有吹洞箫者,是定语后置句,“者”字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4.4】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4 5.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注意以下字的解释:(1)其:自己;极:尽兴;(2)非常:不寻常,不一般;观:景象;(3)所以:……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 【文言文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完成文后各题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刘克勤《习家池的修禊习俗》,略有改动)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却成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胜利日大阅兵,两岸领导人穿越66年的历史性握手,85岁的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互联网+”风潮改变生活……

长江之星翻沉,天津港爆炸黑烟骤起,深圳渣土堆汹涌而泻,38元大虾让“好客山东”品牌毁于一旦,巴黎恐袭也让人们心塞不已……

刚刚过去的2015年,无论世界、国家,还是家庭、个人,都经历了各自路途中的阴晴雨雪。过去这一年中的喜怒哀乐,哪些是值得你回味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教材中的许多文学意象,常常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从下列意象中选择一个作为对象,写一段话描绘你所想象的情景。要求:①体现意象特征;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60字。

悠长雨巷  萧萧易水    依依杨柳     流觞曲水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元宵节的形象标志图,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且这“献诗”之 “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①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②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④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⑤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⑥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      

A.③①②⑤⑥④    B.③②⑤④⑥①    C.③①②⑤④⑥    D.③①②④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