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蒙自杂记 朱自清 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蒙自杂记

朱自清

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象玩具似的,正象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象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嵩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马湖,在那两处住的时候,也有这种静味。

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来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他脸上常挂着微笑,却并不是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点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磁器占着一半儿;糠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高兴的时候,会特地去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老头儿有个老伴儿,带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管那掌柜的也叫这名儿;他的人缘儿是很好的。

城里最可注意的是人家的门对儿。这里许多门对儿都切合着人家的姓。别地方固然也有这么办的,但没有这里的多。散步的时候边看边猜,倒很有意思。但是最多的是抗战的门对儿。昆明也有,不过按比例说,怕不及蒙自的多;多了,就造成一种氛围气,叫在街上走的人不忘记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这似乎也算利用旧形式宣传抗战建国,是值得鼓励的。眼前旧历年就到了,这种抗战春联,大可提倡一下。

蒙自的正式宣传工作,除党部的标语外,教育局的努力,也值得记载。他们将一座旧戏台改为演讲台,又每天张贴油印的广播消息。这都是有益民众的。他们的经费不多,能够逐步做去,是很有希望的。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的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学生颇认真,成绩相当可观。那时蒙自的联大要搬到昆明来,便只得停了。教育局长向我表示很可惜;看他的态度,他说的是真心话。蒙自的民众相当的乐意接受宣传。联大的学生曾经来过一次灭蝇运动。四五月间蒙自苍蝇真多。有一位朋友在街上笑了一下,一张口便飞进一个去。灭蝇运动之后,街上许多食物铺子,备了冷布罩子,虽然简陋,不能不说是进步。铺子的人常和我们说,“这是你们来了之后才有的呀。”可见他们是很虚心的。

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里是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四乡地方空阔,都用一棵棵小树烧;想象着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光景够雄伟的。四乡那些夷人,该更享受这个节,他们该更热烈的跳着叫着罢。这也许是个祓除节,但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有一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但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真是返老还童一般。湖提上种了成行的由加利树;高而直的干子,不差什么也有“参天”之势,细而长的叶子,象惯于拂水的垂杨,我一站到堤上禁不住想到北平的十刹海。再加上嵩岛那一带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更象十刹海了。嵩岛是个好地方,但我看还不如三山公园曲折幽静。这里只有三个小土堆儿,几个朴素小亭儿。可是回旋起伏,树木掩映,这儿那儿更点缀着一些石桌石墩之类;看上去也罢,走起来也罢,都让人有点余味可以咀嚼似的。这不能不感谢那位李嵩军长。南湖上的路都是他的军士筑的,嵩岛和军山也是他重新修整的;而这个小小的公园,更见出他的匠心。这一带他写的匾额很多。他自然不是画家,不过笔势瘦硬,颇有些英气。

联大租借了海关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是蒙自最好的地方。海关里高大的由加利树,和一片软软的绿草是主要的调子,进了门不但心胸一宽,而且周身觉得润润的。树头上好些白鹭,和北平太庙里的灰鹤是一类,北方叫做老等。那洁白的羽毛,那伶俐的姿态,耐人看,一清早看尤好。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甬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顶有趣的。另一个角落长着些芒果树和木瓜树,可惜太阳力量不够,果实结得不肥,但沾着点热带味,也叫人高兴。银行里花多,遍地的颜色,随时都有,不寂寞。最艳丽的要数叶子花。花是浊浓的紫,脉络分明活象时,一丛丛的,一片片的,真是浓得化不开。花开的时候真久。我们四月里去,它就开了,八月里走,它还没谢呢。(有删改)

一九三九,四,三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旧散文,记录了作者在抗日时期的心态。文中几次提到了抗战,言谈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期待

B.蒙白地处西南,远离战区,城小人少,“有种静味”,人好景美,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但似乎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

C.文中写到四川姓雷的掌柜,他脸上常挂着微笑,人缘好,虽然并不是为了巴结顾客,但最终还是为了做好自己的生意。

D.文中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火把节”的盛况,这火光充盈着蓬勃的生命力,寄寓着作者的信念和理想。

E.文章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笔致简约,亲切,读来娓娓动人,看似平静的文字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2.试分析文中的“溶溶滟滟”“田田”“亭亭”等叠词运用的作用。

3.作者在文中写了关于蒙自的哪几个画面?请简要概括。

4.联系全文,试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感情。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溶溶滟滟”写出了南湖的水大而波光闪动的样子;“田田”写出了莲叶很密的样子;“亭亭”写出了荷花的形体多姿秀美。含蓄蕴藉地抒发了作者对蒙自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3.①人缘好的卖糖粥的掌柜;②城里张贴抗战的春联;③虚心接受启蒙的民众;④城乡迷人的火把节;⑤南湖令人流连的美景;⑥银行里“浓得化不开的花儿”。 4.对蒙自自然风光和民众身上纯正品质的赞美。对蒙自这个平静的小城所蕴含的正义精神和抗战力量充满了自信。国难当头,作者心系民众,心系民族的命运 【解析】 1.C项,“但最终还是为了做好自己的生意”不准确。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蒙自人的纯正至美。B项,“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但似乎缺少时代气息”错,这里充满抗战的时代气息。E项,此文风格不是“沉郁”,蒙自的生活经历加深了作者对国民的信心。 2.本题分析语段里叠词的作用,首先找到叠词所在的语段,“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有一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但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再加上嵩岛那一带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可知“溶溶滟滟”写出了南湖的水大而波光闪动的样子;“田田”写出了莲叶很密的样子;“亭亭”写出了荷花的形体多姿秀美。含蓄表达对蒙自自然风光的喜爱。叠词运用,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3.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蒙自画面的体现,应该是一些乡土民情等,如人缘好的卖糖粥的掌柜;城里张贴抗战的春联;虚心接受启蒙的民众;城乡迷人的火把节;南湖令人流连的美景;银行里“浓得化不开的花儿”。 4.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感情,理解要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首先立足文本,筛选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分条表述自己的观点。情感的取向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注意。选择不同的角度。可以从对蒙自自然风光和民众身上纯正品质的赞美;对蒙自这个平静的小城所蕴含的正义精神和抗战力量充满了自信;国难当头,作者心系民众,心系民族的命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空白处的名句

1.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总角之宴,                  。(《诗经·氓》)

4.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5.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兵部尚书。上章乞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章乞祖宗法度。                复:复习

B.召为给事中,兵部尚书。          进:晋升

C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越:经过

D.求见二者责之。                  面:当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 41 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 2013 年2月2日《楚天都市报·文艺版》,略有改动)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 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却成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到山村小学做了一名女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引起了小小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的“现实问题上”,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旮旯,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一大堆的问题,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地方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何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