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叶朗:美学指向人生 李扬 叶朗在美学热潮席卷学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叶朗:美学指向人生

李扬

叶朗在美学热潮席卷学界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入北大哲学系,那场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让青年叶朗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全国之先,建立了美学教研室,已确立了学术方向与目标的叶朗也在此时毕业留校,成为美学教研室七名初创成员之一。

1985年,《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出版,从中国美学史通史的意义上说,这是国内第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他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表述中抽出“意象”和“感兴”两个概念作为研究线索,这个理论核心显示出一种统摄力,不仅能贯穿古代的材料,也能与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潮相呼应,还能广泛地解释艺术、审美现象。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叶朗深深感到当时学术界通用的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过于狭窄和陈旧,一些人对中华美学遗产和“五四”以来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十分隔膜,使美学发展成为无本之木。1985年开始,叶朗组织一批年轻学者进行现代美学体系研究,写成《现代美学体系》,突破了在50年代美学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使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向前跨出了一步。2009年,他的《美学原理》一书出版。书中,叶朗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由意象、感兴、人生境界三个概念构成一个理论核心,突出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突出人生境界的提升。

1993年到2010年,叶朗在北大做系主任和院长,多样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使他在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文化领域有了全方位的观察、反思。

叶朗认为,“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美学所面对时代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中创造力的匮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种现实的、意识观念的阻滞,让人们失去了心灵的自由。要重新焕发创造力,文化建设的重心就要回归到中国的艺术、美学、哲学中去。

2012年,他经过十多年酝酿,编选出版了荟萃古今中外学者文人经典作品的《文章选读》。他写道“我编这本文选,目的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追求写出一手好文章,更在于引导读者去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文风问题,趣味问题,不仅是一个文章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胸襟、气象和精神境界的问题。”

在推动美育方面,叶朗先生始终不遗余力。不久前,由教育部引领,北大艺术学院牵头联合国内一批著名学者做了一门面向全国大学的网络共享课,名为“艺术与审美”,叶朗讲两讲,一讲是美育,一讲是人生境界。这门课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短时间内已有200多所大学的学生选了这门课。

2007年,叶朗先生开始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促进多学科领域在美学层面的交流、融合与对话。叶朗希望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文化氛围,讨论艺术、科学、哲学、文化等各种有趣的问题。他引用钱学森先生的话指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推动文理交融,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在2014年底举行的“美感的神圣性”沙龙中,94岁的哲学家、北大教授张世英先生脱稿作了半个多小时的演讲——他认为,美和美感涉及一种神圣性,或者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并提出要以“万物一体”的诗意境界为最终追求的目标,以美的神圣之光照亮我们的世界。

叶朗对这番话深有共鸣“有着高远的精神追求的人,必然相信世界上有一种神圣的价值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神圣价值。正是这种信念和追求,使他们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

(选自《文汇报》)

相关链接

“文革”期间,如果先生不是怀着对文化、学术的强大信念,如果不是内心充盈着不可遏抑的“正能量”,很难想象一个立身未稳的青年学者不会被那种严酷的环境击倒,甚至还能以幽默感去慰藉那些同受苦难的老一辈的师长。(孙焘《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我眼中的叶朗先生》)

我们要在生活中表现出浓郁的审美人生意趣。待人接物,读书论学,都要“有趣”。我认为,一个人“无趣”,是其人生的很大缺陷,因为“趣味”是来自于跳出小我而复归于人生世界的整体感。一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基于自我与人生世界的统一感,才能赋予他在跨越各人生阶段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活泼的人生意趣,而且感染着、影响着与他接近的人们。这正如王羲之诗所说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叶朗)胸襟要宽,格局要大。(1999年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叶朗的演讲赠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既让叶朗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他后来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进行反思和探索。

B.叶朗认为,各种现实的、意识观念的阻滞,束缚了国人心灵的自由,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创造力产生不良影响,美学要承担拯救精神的重任。

C.叶朗的美学观点既汲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养分,又关注了“五四以来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从而使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与西方哲学思潮相抗衡。

D.在叶朗看来,要想感染、影响周围人,必须具备一种新鲜活泼的人生意趣,这样才能使自我与人生世界统一,才能达到“适我无非新”的程度。

E.出于对经典作品的喜爱和推崇,叶朗经过十多年的酝酿,编选了作品集《文章选读》,引导读者探索文章写作技巧,以增强读者文章写作能力

2.叶朗能够取得出色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叶朗的“美学指向人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怎样理解叶朗“格局要大”的主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B,A,E。 2.①兴趣支撑,目标引导。青年时期的叶朗便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术方向和目标的明确也有利于他在美学领域纵深发展。②实事求是,勇于突破。能打破狭窄、陈旧的美学基本理论框架,完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③善于探索,不断进取。汲取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养料,创造性地分析美学概念,最终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 3.①美学理论框架指向人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由意象、感兴、人生境界三个概念构成一个理论核心,突出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突出人生境界的提升。②编选作品宗旨指向人生。编选出版《文章选读》,目的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追求写出一手好文章,更在于引导读者去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美学教育课程指向人生。在面向全国大学的网络共享课中,开设两讲,一讲是美育,一讲是人生境界。④学术终极目标指向人生。认同张世英先生关于美感的神圣性的观点,认为正是对神圣价值的追求,使人们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 4.①学术研究格局要大。叶朗善于以核心概念统摄理论,注重理论框架的建构。②学术理念格局要大。叶朗主张要用美学去关注人生、拯救精神,去提升人生的境界,去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力。③人生态度格局要大。叶朗在青年有为的阶段却遭受了严酷的人生考验,靠信念和乐观去影响周围的人。④学科交流格局要大。叶朗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促进多学科领域在美学层面的交流、融合与对话。他主张推动文理交融,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从而使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与西方哲学思潮相抗衡”于文无据;D项,“必须”强加条件,“这样才能使”因果倒置;E项,对叶朗编选《文章选读》的动机描述片面。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C项,“从而使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与西方哲学思潮相抗衡”于文无据;D项,“必须”强加条件,“这样才能使”因果倒置。 2. 试题分析:真实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叶朗能够取得出色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因进行概括,实际就是分析传主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典型事件,分析事件反应出的传主的美好品质,然后分条作答。可以从兴趣支撑,目标引导;实事求是,勇于突破;善于探索,不断进取等方面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能够取得出色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本文没有涉及,那就是内因,实际就是传主拥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青年时期的叶朗便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术方向和目标的明确也有利于他在美学领域纵深发展,可见浓厚的兴趣支撑;汲取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养料,创造性地分析美学概念,最终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可见传主善于探究,不断进取。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内涵并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理解“美学指向人生”的内涵,然后再找出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由“这个理论框架由意象、感兴、人生境界三个概念构成一个理论核心”“不仅是一个文章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胸襟、气象和精神境界的问题。”“在推动美育方面……叶朗讲两讲,一讲是美育,一讲是人生境界”等,可知从美学理论框架指向人生、编选作品宗旨指向人生、美学教育课程指向人生、学术终极目标指向人生等角度答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美学指向人生”,应该是传主所做的事情体现的一种境界,美学和人生的结合,如美学理论框架,编选作品,美学课程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就应该立足全文,筛选出美学体现人生的地方,然后归纳总结,如美学理论框架指向人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由意象、感兴、人生境界三个概念构成一个理论核心,突出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突出人生境界的提升。编选作品宗旨指向人生。编选出版《文章选读》,目的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追求写出一手好文章,更在于引导读者去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格局要大”是传主在1999年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叶朗的演讲赠言里讲到的,主要讲“胸襟要宽,格局要大”也就是“人生态度格局要大”首先立足文本找到叶朗在青年有为的阶段却遭受了严酷的人生考验,靠信念和乐观去影响周围的人。然后谈拓展方面。注意“格局要大”的内涵,本文主要体现的是“学术研究格局”“学术理念”“学科交流”等方面。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根据句子出现的地方,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如本题“格局要大”是传主在1999年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叶朗的演讲赠言里讲到的,主要讲“胸襟要宽,格局要大”也就是“人生态度格局要大”首先立足文本找到叶朗在青年有为的阶段却遭受了严酷的人生考验,靠信念和乐观去影响周围的人。答题时概括观点,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的事例进行论证。如本题叶朗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促进多学科领域在美学层面的交流、融合与对话。他主张推动文理交融,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等都体现了学术交流格局要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两句,对秦统治者的巧取豪夺、挥霍无度发出了强烈的诘问和严厉的谴责。

(2)《劝学》中,荀子用蚯蚓说明用心专一的成效后,又指出:“                        ”,是心浮气躁的缘故。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概述琅琊山春夏之景特点的两句是                       

(4)《蜀道难》中,李白以瑰丽之笔写蜀道之高之险:上有阻碍太阳运行的峰巅,下有回旋激荡的水流,“                        ”,山势萦回,道路曲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道州①郡斋卧疾寄东馆②诸贤

吕温

东池送客醉年华,闻道风流胜习家③。

独卧郡斋寥落意,隔帘微雨湿梨花。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道州:位于今湖南。元和三年(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吕温被贬为道州刺史。②东馆:指东宫。③东池:位于今山东。习家:指习家池,位于今湖北。二者均曾是风光秀美的大型园林。

1.苏轼诗的前两句用了哪些手法描绘暮春图景?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孙玚,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玚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玚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玚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玚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馀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馀楼。时玚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玚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玚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玚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玚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玚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玚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玚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陈书·列传·卷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

B.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

C.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

D.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翰,指书牍文扎。翰可指毛笔或文章,翰林”即可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B.矫授,指矫诏授官。矫诏也称矫制假托君命行事出于歹意矫诏者会获罪

C.嗣位,指继承君位。“履至尊”“登九五”“践阼”等词都可指帝王登基即位。

D.释典,指佛教典籍。著名的佛典有《金刚经》《南华经》《心经》《坛经》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玚指挥有度,抗敌有功。北周军队日夜攻打郢州城,纵火烧城。孙玚率军登城把守,他亲自抚慰巡视,敬酒劝食,深得军心,周兵终不能破内城

B.孙玚审时度势,率众归降。他曾受王琳上表推荐做戎昭将军、宜都太守,后又被王琳征召任职,王琳兵败后,他尽占长江中游之地,最终归附陈朝。

C.孙玚颇受恩宠,屡得封赏。高宗因他功绩名望一向显著,对他非常信任倚重。晚年他以年老的理由请求辞官,后主下达褒奖的诏书,对他加以挽留。

D.孙玚博学多才,颇受赞誉。后主多次到他的宅邸,品鉴他呈上的叙述功勋恩德的诗赋,赞赏他能守臣节;他关于佛学经义的看法也很受僧侣们敬佩。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

(2)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居家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和出香方式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举止,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体系,即由文化现象升华为文化理念,并由此伴随中国人特有的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汇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概括起来说,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构成是:香料品鉴,制香出馨,香席施礼,驱瘟避秽,参香悟道。

中华传统香文化不仅仅是摆香席“展示”香料的味、意、韵这么简单,还需要我们“揭示”其来龙去脉,特别是要看到中华传统香文化所承担的教化和养生的重要职责。

“养礼”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职责,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高度。“养心”引领着人们进入心性领域的探索,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深度。“养生”则关注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广度。

所谓“养礼”,即礼教用香。中国自古即被尊为礼仪之邦,这个礼就是在制度化、程序化的仪式中恭敬天地君亲师,仪式中的主要内容是焚香祭拜,让香烟传递人间对天地君亲师的祷告。此外,中国古代还有“朝礼行香”。黄帝“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拾遗记·卷一》)。这些香文化活动所养之礼,就是古人所要达到的统一思想的主要目的。唐代“每仗下,议政事,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前,史官随之。其后,复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閤,则夹香案分立殿下”(《新唐书·卷四十七》)。显然,焚香在神圣庄严的我国古代朝廷政治生活中象征着君王秉受神谕,意味着贯穿天人之际的通达智慧和尊贵。

敬天祭祖的中华传统香文化,其礼教机制就是通过香席仪礼一招一式的解读,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把“礼义廉耻”作为人的日常言行的观照,让人们拥有一个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和秩序。

香文化“养心”,是根据香的自然属性来发挥作用的。香的“四气五味”所表达出的不同气味会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因此香的“养心”就是把香本身的味道经过提炼,使每一款香表现出不同的味道来,以寄托不同的情思,这就是一种以香为媒的交流,体现了香的味道、韵味和意义。宋明文人士大夫把围炉品香、以香为媒介进行的心意互动,发展为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活动,这一行为后来又被日本继承发展为日本的香道。

自神农尝百草、遍识百草香以来,香药同源就一路支撑了香的“养生”功能。香材本身性味归经的特点,能让人的身体产生生理上的反应,达到理疗治病、除烦解郁的功效。特别是汉代和合香出现以来,香料不仅可以通过“养性”作用于人的身心,还可以直接入药治病。

从香文化的内容、形式到香具的配制,乃至香文化理论的发展来看,宋代的香文化达到了中国香文化史的顶峰。宋代士人高雅的“四般闲事”——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日本的“茶道、香道、花道”。遗憾的是,今天许多人在对历史的无知中放弃了祖先的文化首创权和话语权。可以说,承载着中华民族哲学观的中国传统香文化,是对世界香文化的特殊贡献。

(选自黄海涛《访古识香——浅谈中华传统香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香文化源流悠远涉及领域广泛,有着富于特色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哲学观承担着教化和养生的重要职责。

B.中华传统香文化中敬天祭祖的仪式是制度化、程序化的焚香祭拜是仪式中的主要内容,香烟成为人间传递祷告的载体。

C.在唐代,君臣商议政事之时,起居舍人负责拿着香立于殿下,有着象征君王秉受神谕、智慧和尊贵贯穿天人的作用。

D.香席仪礼的一招一式有着特定的内涵,礼教用香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促使人们遵守共同的道德标准和秩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充分理解中国传统香文化,不能仅仅摆香席“展示”香料的味、意、韵,还需要结合中国人特有的宗教观、文化和生活观。

B.中华传统香文化构成完备,并养礼”“心”“养生分别关联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心性领域以及日常生活,有着特定高度、深度和广度。

C.香文化养心基于香的自然属性气味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一种香为媒介的交流,体现了香的味道、韵味和意义。

D.宋代士人高雅的“四般闲事作为一种香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为日本人所继承发展,形成所谓的“茶道、香道、花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香料不仅可以起到“性”作用,而且可以直接入药治病,这是因为有“香药同源说法的支撑。

B.中国的香文化在宋代达到顶峰,是以香文化的内容形式香具的配制以及香文化理论的发展状况为判断依据的。

C.我国传统香文化的形成,既需要充分利用香自身的自然属性,更是人们燃香活动中附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结果。

D.由于对香文化历史的无知,今天的许多国人放弃了华夏祖先香文化方面的首创权话语权,这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        )尽之际

③思厥        )祖父

        )牧以谗诛

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