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注】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注】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1.颔联(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镇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颔联(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主要考查诗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考的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用了比喻的手法,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有用夸张的手法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乞者赵生传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谩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骏骡        畜:饲养。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人遇                          孰能讥之乎

B吾将与君游于他                    ,而母立于兹

C事五台僧,不能终,弃,游四方      句读不知

D骡所伤而死                        谁大王为此计乎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春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据说源于经孔子修订过的《鲁春秋》,但这一时期应从哪年开始,以什么为标志,传统上史学界就有分歧。最早划分春秋的是司马迁,他将其定在“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另有人严格按《鲁春秋》的起始年代划分,将其定在公元前722年。还有人认为,前说起始年代太早,后说嫌迟,应取东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为妥。后来,“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这里关键是要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内涵不清,外延就难以把握。传统上划分春秋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孟子•离娄下》说:“《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宋代的蒙学读物《三字经》说得更清楚:“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以上概括起来是两点: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应当说,这两点确是春秋的历史内涵。但还有一重要内涵被忽略了,就是改革。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线,无论是王室衰微,还是诸侯纷争,都与改革有关。在西周后期至东周的所有改革中,周的改革,尤其是“厉始革典”最重要,它是中国古代第一声封建春雷,对后来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具有决定作用。可是,“东周初期春秋说”却将周的改革排斥在了春秋之外,这是不应该的。笔者认为,春秋的开端还是以司马迁的公元前841年为准才科学,但其政治标志不能用“共和行政”,而应用“厉始革典”。只有这样,才能既将周的改革划在春秋之内,又突出了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周太子晋亦有类似的看法。他将后稷至季历划为一个历史时期,文、武至夷王为一个时期,厉王以后又为一个时期。这一看法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厉王十七年,即公元前841,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该年既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周进入封建社会从而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还是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代。

(选自孙景坛:《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有删改)

1.从作者观点来看,下列对“厉始革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始革典”是周朝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决定了其他诸侯国改革的方向。

B“厉始革典”应该成为春秋时期的开端,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司马迁。

C.公元前841,这一年相继发生了“厉始革典”、“诸侯发难”、“流王于彘”、“共和行政”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D.从历史看,现有“厉始革典”,然后才有“共和行政”,而“厉始革典”在分期上更有典范意义。

2.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把东周春秋说成了史学界最流行的说法不一定准确,还值得讨论。

B.研究春秋一词的历史内涵与外延都很重要。

C.春秋的历史内涵有二:一是“王室衰微”,二是“诸侯纷争”,缺一不可。

D.“厉始革典”是周进入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并且是春秋时期的起始年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室衰微也好,诸侯纷争也罢,都与改革有关,改革是春秋时期的主旋律。

B.周的改革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应该将之划到春秋之外。

C.综观全文,传统上划分春秋的主要根据是《史记》《孟子》《三字经》。

D.“春秋”这一时期从哪一年开始,以什么为标志,本文谈论了这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观点。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山行》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_________,对我对山三两声。

A.飞来白鸟旧相识             

B.跃起老鱼似相识

C.跃起老鱼舞翩跹            

D.飞来白鸟似相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B本市交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进出天津市区的车辆大幅度增加,日均达到55万辆,各条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明显加大。

C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查看答案

下面各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些材料        不用,实在太可惜了。

②类似的事情        一次的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③学校的公告栏上出现了一 张招领       

④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___   __,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废止    不只    启事     未雨绸缪

B废止    不止    启示     防微杜渐

C废置    不止    启事     防微杜渐

D废置    不只    启示     未雨绸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