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囚绿记
陆 蠡
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⑵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⑶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⑷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至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⑸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⑹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⑺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胳、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⑻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⑼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⑽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⑾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⑿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方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⒀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⒁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有删改)
(1)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⑴段用“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这一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说明这事让作者难忘,起到强调作用,同时自然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B.第⑼段写我从前住乡下时对于一位友人剪除了我自己不忍剪除的野草的行为引以为可惜,意在说明我对那剪去的野草的怀念。
C.本文运用了拟人、比喻、借代、排比、对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一株常春藤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D.文中写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反映了我的自私、偏执的心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狭隘、阴暗的人。
E.“绿”是全文刻意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既写实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也伴着写心理,写情感,表现了作者从观绿囚绿时的喜欢,到发现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的既怜又怒,到最终放绿后的怀念等情感变化过程。
(2)文章第⑵⑶段着力描写了“小房间”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3)在作者眼里,这刻意描写的绿色的常春藤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还是表达“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不完全一致的说法,请你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补写出下列各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诗经·卫风·氓》中表现女子在恋爱中痴情落泪的句子是: , 。
⑵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看穿生死和生命长短的两句是: , 。
⑶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喟人生的短暂以及渺小的两句是: , 。
诗歌阅读
巫山一段云·秣陵①感旧
田茂遇②
白下经行处,凝眸钟岭③东。旧时花月杳无踪,千叠紫云空。
耕犊迷芳草,虬枝暗老松。江城莫忆景阳宫④,暮雨湿寒钟⑤。
[注释]①秣陵、白下、江城:均指六朝故都南京。②田茂遇:清代词人,由明入清,目触南京之变异,感于故国旧事,写下此词。③钟岭:钟山,即今南京的紫金山。④景阳宫:即南朝陈景阳殿。⑤钟:指南朝刘宋帝为催促宫人早起公妆而置于景阳楼上的景阳钟。
1.词人“凝眸钟岭东”,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呢?请简要作答。
2.词句“耕犊迷芳草,虬枝暗老松”在词中有何作用?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鞫武曰:“燕有 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 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⑵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文言文阅读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鞫武曰:“燕有 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 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 因太傅交于田先生 因:通过、经由。
B.太子 避席而请曰 避席:离开座席。
C.幸而教之曰 幸:希望。
D.愿足下急 过太子 过:拜访。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古代的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文中“韩、赵、魏”与燕、齐、秦、楚,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韩、赵、魏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而来,这里的“晋”,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国。
C.“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词,指左和右两边;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跟随的人。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D.《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课文《荆轲刺秦王》就节选自《战国策》。
3.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故事。
B.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却相同。
C.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行事又有些多虑的人物。
D.田光自杀全是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现代文阅读
从琢磨生活到表现生活
⑴从根本上说,文艺家就是用心琢磨生活,并用心表现生活的人。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等都是在用心琢磨生活的基础上,分别用语言文字、画面形象、节奏旋律、身段造型等表现生活。可以说,文艺创作的前提是琢磨生活。只有先把生活琢磨深、琢磨透了,才能谈得上将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表现出来。
⑵每个人本来就身处生活之中,每日所遭际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都是我们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琢磨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文艺家凭借自己惯常的生活感受及读书体悟等,也能创作出文艺作品,包括一些优秀作品。可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而导致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我们每个文艺家个人生活圈之外,还有无比广阔、无比丰富的各行各业千差万别的生活,如果我们不去接触、不去深入体验,就无法琢磨出它的复杂滋味、无法领悟到它的丰厚意蕴。文艺家必须走出个人的“小生活”,走向社会的“大生活”,在下基层和扎根基层过程中,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更加真切地感受人民的快乐和疾苦,只有这样,创作才易接地气、贴民心,才易产生激荡时代风云、散发泥土芳香的精品佳作。
⑶就文学创作而言,如果说,琢磨生活是“炼意”,那么,表现生活就是“炼句”。用《文学概论》里的公共话语表达,琢磨生活的“炼意”,就是对思想性的深广开拓,而表现生活的“炼句”,则是在艺术性上精益求精。
⑷反观这些年来的文学创作,当然也有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绕梁之音,但瓦釜雷鸣,混淆视听的刺耳杂音,却时常摇唇鼓舌,招摇过市。在琢磨生活的“炼意”方面,不仅一些作品是非不分,良莠不辨,自觉或不自觉地摈弃和动摇主流价值观,解构崇高、颠覆忠诚、戏说历史、调侃现实,把文学降格为简单娱乐或传达消极颓废思想的工具;而且一些颇获佳评的上乘之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思想对现实的穿透力,缺乏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缺乏对人性的直面审视,缺乏对灵魂的严肃考问等种种遗憾和不足。在表现生活的“炼句”方面,等而下之者粗制滥造,胡编乱侃,叙事上的漏洞、情节上的破绽、人物形象的扁平呆板、语言文字的直白浅陋等等,可谓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至于等而上之者,虽然在结构技巧、叙述方式、语言锤炼等艺术追求上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也照样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如有的作家吸收外国文学影响,没有很好咀嚼消化,作品明显留有福克纳、马尔克斯等叙述模式的痕迹;有的作家守不住创作应有的定力和追求,时常陷入简单重复自己乃至炒冷饭的泥沼等。还值得一说的是,如今许多作家普遍采用的间接叙述方法,即人物对话不用打引号的原话表达,而是改用作者叙述代替——这固然有助于加快叙述节奏,也便于作家轻松描述,却有损于刻画人物个性(对话是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环节),有损于文本叙述的丰富多彩和语言的必要张力。可以说,这种讨巧叙述方式的流行和泛滥,凸显了我们作家拈轻怕重的叙事惰性。
⑸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些弊病的产生,主要是我们既没有下功夫深入生活和琢磨生活,也没有在如何表现生活上锲而不舍地孜孜以求。正如登高才能望远一样,要在琢磨生活中独具慧眼地发掘出新意和深意,也与卑琐心灵、短浅眼光和浮躁心态无缘,它只青睐那些襟怀高远、思想深邃、目光敏锐者的探求和追寻。而要在表现生活上杜绝平庸,追求卓越,直至做到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则必须舍弃熙熙攘攘、平坦易行、轻车熟路的大道,踏上荒草没膝、陡峭险峻、崎岖坎坷的小路,在艺术的崇山峻岭和语言的密林深处探幽揽胜,突围前行。这需要我们摈弃马虎草率、得过且过的敷衍成篇,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殚精竭虑,字斟句酌,直至炼石成丹,孕沙成珠。
⑹生活节奏的加快已将当今社会送入浮光掠影、行色匆匆的快车道。物质欲望的膨胀更把许多人引向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名利场。但文学艺术作为编织人类心灵五彩云霞的手工活,不宜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不宜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它需要我们立足大地而仰望星空,正心笃志琢磨生活的奥义,匠心独运表现生活的斑斓,从而创作出真正“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节选于《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琢磨生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家创作的前提是琢磨生活,只要把生活琢磨深、琢磨透了,就能谈得上将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表现出来。
B.文艺家在创作中,要走出个人的“小生活”,走向社会的“大生活”,把生活琢磨好了,才能更好地创作出精品佳作。
C.文学上琢磨生活的“炼意”,深入广泛地开拓文章的思想性,就是为了表现生活的“炼句”,为了在艺术性上精益求精。
D.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殚精竭虑,字斟句酌,直至炼石成丹,孕沙成珠,就是琢磨生活的典型。
2.下列关于这些年的文学创作的现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瓦釜雷鸣、混淆视听的作品招摇过市。
B.在琢磨生活方面,一些作品自觉或不自觉地摈弃和动摇主流价值观,把文学降格为简单娱乐或传达消极颓废思想的工具。
C.在表现生活方面,一些作品存在粗制滥造,胡编乱侃,叙事上、情节上有漏洞与破绽、人物形象扁平呆板、语言文字直白浅陋等问题。
D.有的作家受外国文学影响,但没有很好的吸收消化,作品带有明显模仿的痕迹。
3.结合全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家要想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用心地去琢磨生活和表现生活,这必不可少。
B.文艺家除了自己生活圈之外,还有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大生活”,只有深入地体验,认真地琢磨,才能创作出把握脉搏、反应人民欢乐与疾苦的作品。
C.在表现生活上,文艺家要杜绝平庸,追求卓越,必须舍弃轻车熟路的大道,敢于走崎岖坎坷的小路,在艺术上不断创新,探幽揽胜。
D.在物欲膨胀的今天,文艺家要正心笃志琢磨生活的奥义,匠心独运表现生活的斑斓,拒绝浮躁,拒绝名利,创作的作品都能成为“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