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B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E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2.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3.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

4.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BE。 2.主要贡献: ①以北大为阵地,聚拢了新文化运动人士,使他们充分发挥了作用。 ②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 ③努力宣传新文化,提倡白话文,支持中国科学社。 3.主要不同: ①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的动机不同。陈、胡等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蔡元培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 ②在一些文化问题上持不同见解。如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 ③在人生观问题上的不同。陈、胡等认为只需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蔡元培同时强调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 4.“亮节高风”是就蔡元培先生的人品进行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包容异见,和而不同。比如蔡元培与陈、胡等人思想主张有分歧,但他一方面仍然延聘他们为北大教员,支持他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 ②公而忘私,深明大义。面对针对自己的人生攻击,蔡元培“嗤之以鼻”、不予计较,他极力辩明的是北大的办学方针,维护北大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③勇担责任,顾全大局。面对北洋政府的施压,蔡元培勇于承担责任,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与现实无关”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文为“与现实利益无关”),“使人产生创造力”这个意思文中没有体现。A项“严词以对”理解有误,原文为“嗤之以鼻”,并没有正面应对,更没有以“办学方针”与之辩论。C项,文中没有表现“殚精竭虑、不遗余力”。故选EB。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先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再根据语段内容提炼性的归纳概括。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三段。答题时注意文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可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可从文本中筛选出能表现蔡元培在思想上与他们不同的语段,然后再根据语段内容概括作答。例如,答题区域在第一段和第四段,例如,段首句“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明确指出了解答本题的信息之所在。第四段拿蔡元培与陈、胡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对比,这对比的内容即二者的不同之处。“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的动机”“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可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人物评价的探究题,解答本题,可先从文本中找出哪些内容能表现出蔡元培的高风亮节,要找出文中写蔡元培道德行为的高尚之处。然后列举与传主做法相关的内容。例如,比如蔡元培与陈、胡等人思想主张有分歧,但他一方面仍然延聘他们为北大教员,支持他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表现出了蔡元培的包容异见,和而不同。然后再结合着具体内容,从公而忘私,深明大义;从勇担责任,顾全大局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天下归心。

(2)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任凭小舟越过茫茫江面向远方飘去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祖永,宋右光禄大夫。父环,齐世显贵,归老乡邑,天监初,授右光禄,加给事中。

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齐始安王萧遥光为扬州,召迎主簿,不。起家著作佐郎。建武三年,举秀才,太子舍人。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值任昉在焉,约乃谓昉:“此二子后进才秀.皆南金也.卿可与定交。”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天监初,临川王已下并置友、学。以率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胐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使工书人琅邪王深、吴郡范怀约、褚洵等缮写,以给后官。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高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其恩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饮华光殿。其日,河南国献舞马,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诏为赋,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其年,父忧去职。其父侍妓数十人,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玩之求娉焉.讴者不愿,遂出家为尼。尝因斋会率宅,玩之乃飞书言与率奸,南司以事奏闻,高祖惜其才,寝其奏,然犹致世论焉。率虽历居职务,未尝留心簿领,及为别驾奏事,高祖览牒问之,并无对,奉答云“事在牒中”。高祖不悦。出为新安大守,秩满还都,未至,丁所生母忧。大通元年,服未阕,卒,时年五十三。昭明太子遣使赠赙。

率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竞不研问。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迎主簿,不           就:上任

B.举秀才,太子舍人        除:授予官职

C.值任昉在焉             适:恰好

D.奉答云“事在牒中”       但:还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B.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C.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D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率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父亲一直到他自己,虽然历经宋、齐、梁国的朝代变迁,却深受恩宠,身居高位。

B.张率天赋极高.年少时就表现不俗,加之非常勤奋,很早就名声远扬,所结交朋友如任昉、沈约等也都十分杰出。

C.张率深为梁高祖器重;高祖让他担任秘书丞之职并褒扬张率的文才,甚至在御史台弹劾他行为不检时.加以庇护。

D.张率处事大度,喜欢喝酒,但也曾因此耽误了公事,一次梁高祖当面询问他,他竟一无所知,高祖很是生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

2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B.“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C.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查看答案

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之间的角逐主要是实力的较量,谁更具有实力,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以“实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