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以下各题。 月 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以下各题。

  月  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2,照席绮逾依。3

未缺(4)空山静,高悬列宿(5)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金:水波闪动着的金光(3)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4)未缺:指月圆。(5)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首先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本诗已经告诉是虚实结合这一艺术手法。一、写景为实 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二、物象为实 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三、正面为实 侧面为虚诗人在描写景物,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当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这种侧面描写其实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四、形象为实 抽象为虚情感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诗人常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感情。这是虚实结合的又一种情况五、当前为实 过去为虚古典诗歌中,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常插入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当前景象为实,已逝景象为虚。六、现时为实 将来为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以它来对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来抒发心中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七、己方为实 对方为虚这种写法与前一种有些相似,都是在借设想写当前,但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设想着眼于时间,后一种设想着眼于对方,故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八、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严格地说,写过去、写未来、写对方都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的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梦境、仙境、誓愿等等。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本题分析时结合了虚实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府邸

B.有小校犯法,之至死   笞:用鞭、杖、竹板抽打

C.不痛               绳:约束、制裁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又提及以前的建议,太宗才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激励上官正出兵讨伐,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部下提出意见后,他建议秋天丰收后再依法严办。

D.真宗认为张咏现在在四川治理的成绩很好,所以让他改知益州,并通过谢涛传达了自己对张咏的赞赏。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在石头上。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有删改)

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D.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D.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李煜《虞美人》)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语言的时代性和规范性统一是个大课题,我们既要讲究包容,又要注重规范,二者不可偏废。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比如写小说,那肯定得用新词

②但同时,也要维护公共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防止语文运用低俗之风泛滥成灾

③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包括“火星文”在内的语文现象

④从语言史上看,语言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是兼容并包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是在自生自长的状态下发展到今天的

⑤同时,语言的应用和发展,如果失去规范,也必然带来无序和混乱,妨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⑥考虑到维护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与活力,不妨对新词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应干预个人的语言使用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