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文后各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文后各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旅雁的形象:①失群孤独,饥寒交迫。②心忧迷惘,凄苦哀鸣。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心惊害怕。②亲人失散,哭声不断。③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 (2)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道题目是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首先到诗中找到直接写“旅雁”的句子体味其“物”的特点,然后联系作者的境遇及创作背景体味其内在的含义。“风雨群相失”,写其失去伙伴,体现其孤独;“饥渴辛勤两翅垂”,写其饥寒交迫,体现心内迷惘;“独下寒汀立”,写其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合在一起,可以看出遭受风雨袭击的旅雁,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下片“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写旅雁下到寒汀后,并未获得同类应有的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在天上则有矰缴相逼之忧,处境堪忧;“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天空之阔却无归依之处,只能哀鸣声声。第二小问要关注注释,通过注释可以知道词中的孤雁象征南渡的民众,然后根据诗句抓住环境和人物的活动来概括画面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一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因而鉴赏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 (2)本题是考查咏物诗的抒情手法及表达的情感。这首词以雁喻人,处处写雁,处处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到了风雨的侵袭,行列凌乱,孤雁失群。这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象征如风雨骤来的战争。遭受风雨袭击的旅雁,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也象征词人在流亡途中忍饥受渴,孤苦无依,困顿不堪的遭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咏物诗的抒情手法及表达的情感。抒情的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而作为咏物诗(词)常用的抒情方式是托物言志,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比喻,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象征。根据这些积累即可答题。答题的模式是: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的手法,借……抒发……感情,表现……/作者以……自喻(自况、自比),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従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B.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C.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D.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B.擢,在表示官职变动时,意为“升官”。

C.布衣,形容生活非常节俭,穿粗布衣服的人。

D.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六部”指工部、礼部、户部、兵部、吏部、刑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少年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杜甫就率先去看望他。杜甫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滞留在长安。

B.杜甫和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当时打了败仗,杜甫受到牵连,又因为琴师董廷兰的缘故,杜甫被罢免了宰相之职,他进言又惹怒了皇帝。

C.杜甫跟随朝廷回到京城,后又离开京城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直到依附严武,生活才相对稳定。

D.《唐才子传》的作者认为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与我们了解的杜甫有所不同,可见该书有褒贬失实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 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 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 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 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 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 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 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 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 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 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 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 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 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C.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B.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C.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彻了。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

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

C.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

D.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生命垂危的乞丐,在荒野里踽踽独行,最后倒在一片草丛里,这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在了他的掌心。

乞丐赶忙把手掌移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还可怜,生命全部操纵在别人手里。”

“你错了!”露珠说,“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绽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我无怨无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大家都知道,        ,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        ,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壌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        的过程。

 

查看答案

“点赞”为一网络用语,意为对某现象、言论或行动表示赞同、欣赏或支持。阅读下面文字,将话语补充完整,使补充的话语与前一划线句构成排比。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不但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徜徉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长廊中,我为屈原《湘夫人》所塑造的哀怨与执着的湘水女神点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