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昔日稳定、文明、富足的...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昔日稳定、文明、富足的香港因为愈演愈烈的所谓“占中”运动而变得    

(2)季羡林先生     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3)在     的漫漫长夜,鲁迅的杂文成为号召革命者向黑暗势力抗击的檄文。

A.风风雨雨风雨如磐风雨飘摇

B.风雨飘摇风雨如磐风风雨雨

C.风雨飘摇风风雨雨风雨如磐

D.风风雨雨风雨飘摇风雨如磐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风雨如磐:风雨像磐石那样压在头上,形容风雨极大,比喻黑暗势力的重重压迫。风风雨雨:比喻经历过的各种艰难困苦。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学者王世襄

马未都

我和王先生认识是因为明式家具。那时王先生还住在北京东城区芳嘉园胡同一座深宅大院内,可惜此院今已不存,拆光盖了高楼。要不然可以建个名人故居,让喜欢明式家具的人有个凭吊之处,看看大家当年的生活状态。

那座大院是王家的祖产,可以隐约看出王家当年的风光。我第一次踏进王家大院时是一个晚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摸黑如同盲人。王先生住在内院尽东头的两间,其它房间均已被外人所占,自己住的这两间,房矮屋深,还有些潮湿阴冷。王先生披着一件棉袄,笑容可掬,让我坐在他那些名贵的明式家具上。我那时年轻,刚刚着迷古家具,没个深浅,这摸摸那弄弄的,也不知王先生心里是否烦。

今天已入藏上海博物馆那批王先生收藏的著名明式家具,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参观欣赏,殊不知当年这些宝贝在王先生家的窘状。一腿三牙的黄花梨方桌用于切菜揉面,王先生在上面为自己也为客人曾做过多少次菜,没人可知。我清晰记得王先生为我们炒菜起锅时的情形,叮当作响,菜未入口就涎水横溢。王先生是美食家,名副其实,不仅会吃还会亲自下厨,并能撰文评比美食的优劣。最逗的是有一次,一家美国大公司在王府饭店宴请王先生,他老人家自己在家先炒一菜,装入广口罐头瓶内,拎着去赴宴,并一路上对我说,王府饭店的厨子不行,让他们尝尝我的手艺。那天在餐桌上,当王先生将自己肉丝菠菜装入盘中,满桌嘉宾鼓掌,啧啧称赞。我觉得客人只是出于礼貌,尤其美国人本来就爱赞美人,但王先生却认真地说,刚出锅时比这还好,这会儿塌秧了。

王先生的脾气是不显山水,王先生其实挺拧的。我们去的那个村叫后郭,家家户户都以倒腾古董为生,不必敲门,推门就是客人。记得有一家大门紧闭,犬吠如雷,王先生非要进去看看。我说不行,实际上一怕咬了王先生二怕咬了我自己,可王先生从小养狗惯了,丁点儿不怕,非要进门瞅瞅,拉都拉不住。他对我说,过去有坐狗的,就不怕这类瞎叫的狗。我当时还纳闷什么叫“坐狗的”,后来才知道就是偷狗为生的人。

王先生满嘴里净是土词,北京土话按说我也知道不少,但他老人家的土话都是土话加行话,多少有点儿行业黑话的意思。提笼架鸟,养个鸣虫什么百姓的乐儿,正是他最大的乐儿。我有一次去王先生家里,正值冬天,天黑风紧,屋中虽有炉火,仍得棉衣棉裤的。看得出来,王先生见下一代人很亲,尤其能聊点儿嘎杂子事的,他都喜欢。聊着聊着忽听见他屋中有蟋蟀串鸣,透着一股野趣的亲切。循声望去,炉边一窝两排穿着棉衣的葫芦,煞为有趣。虽已夜深人静,王先生依旧兴致勃勃将所养鸣虫一一展示,这叫油壶鲁,那是蛐蛐,叫起来高低尖团,睡觉不寂寞。完全一副孩童模样。

王先生的字写得很好,功底很深。我带过几个朋友求过他的字,他都欣然提笔,但我却没好意思要,原因是求字显得生分。王先生的大作《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后,我求王先生帮我提字留念,王先生提笔写下:未都先生有道雅鉴。行文亲切,毫无学者的架子,我当时惶恐之极,今日睹之,心中仍感慨无限。

我早年与王先生熟,从未想过能拥有他的藏品。他的许多藏品我都在他家不只一次地欣赏过。记得“犀皮漆”这一专业术语就是听他老人家讲的。王先生有一个明代犀皮漆圆盒,他每次拿出让我看时都是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当时我连摸的勇气都没有。王先生告诉我,这个圆盒收入到《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美术全集》等著作中了,非常难得一见,一副炫耀的表情。

睹物思人。王世襄先生已经作古,留给大众的是他等身的著作和他散落在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藏品。我再一次感到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只能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宝物总是聚聚散散的,古人说过:“水浮万物,玉石留止”。水就是时间,我们算是漂浮其上的万物;玉石那就是文物了,有着人类不具备的沉稳,有着人类羡慕的光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最逗的是有一次,一家美国大公司在王府饭店宴请王先生,他老人家自己在家先炒一菜,装入广口罐头瓶内,拎着去赴宴,令主人非常尴尬。

B.王先生毫无学者的架子。他的大作《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后,我求王先生帮我题字留念,王先生提笔写下:未都先生有道雅鉴。

C.睹物思人,王世襄先生留给大众的是他等身的著作和他散落在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藏品。让作者感到人的生命的短暂。

D.今天已入藏上海博物馆的那批王先生收藏的著名明式家具,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参观欣赏,却没有人知道当年这些宝贝在王先生家的窘状。

E.王先生有一个明代犀皮漆圆盒,他每次拿出让我看时都是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当时我连摸的勇气都没有,生怕王先生恼恨。

2.作为学者的王世襄,他的性格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3.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4.为什么作者说“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只能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良师

(戴文·欧文

从小学上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教六年级科学课的惠特森先生。那时,我们正学习电学。一天课上,他让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半圆,其中一人将铅笔插入电弧,以便让同学们领教一下5万伏电压是个什么滋味。(别想得太可怕,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电流强度很小)。学习人类生殖与繁衍时,惠特森先生给我们放录像片辅助教学,没想到班里居然有一名男生当场晕了过去。在一次野外宿营活动中,都半夜10点了,他要求我们玩夺旗游戏,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6点,别的组累得筋疲力竭。我很幸运,分在惠特森先生组里。我们把旗子扔在树丛里,让护旗卫兵站在其他地方作假目标,就这样舒舒服服地休息了一夜。

六年级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课上介绍了一种昼伏夜出、早在冰川时期就已经灭绝的“怪猫”。他一边讲,一边让同学们传看一个头盖骨标本。我们都赶着记笔记,因为课后有一个测验。

卷子发下来时,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因为我在卷子上写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亲口说的,可眼前的试卷上每道题目都划着鲜红的叉子,紧接着,我发现全班没有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很简单,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释道:“怪猫”完全是他生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笔记、答卷当然无一例外,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

毋庸讳言,我们都给激怒了。这算是什么考试,他还算是个老师!

可惠特森先生却振振有词:你们自己应该能够猜得出来,因为,就在大家传看那个“怪猫”头盖骨时(那事实上是一个家猫头盖骨),他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一丝考古线索,可另一方面,他却详细描述了它惊人敏锐的夜间视觉,它皮毛的颜色以及其他特点。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重要的是,“怪猫”这个夸张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没有引起我们怀疑。惠特森先生说这次考试的分数将记录在案,他说到做到。

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权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他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的错误,一定要大胆指出。

对我来说,惠特森先生的每一堂课都像是一次冒险。以至到今天,我还能清楚地记起某些课从头至尾每一个细节。一天,他告诉我们,说他的大众汽车是一个生物有机体。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他驳斥得心服口服。因为,我们必须证实自己不但完全清楚有机体的含义,而且具备坚持真理的勇气。否则,他决不会轻易放过我们。还有一次,他给我们讲述他在苏联的间谍生涯,配上幻灯,这场骗局设计得绝对天衣无缝,以至我们当时都深信不疑。直到不久前,我才得知那又是一场虚惊。

“怪猫事件”的影响很快波及全校。我们把“怀疑一切”的新原则运用到每一门课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规蹈矩的老师们极大的反感。这在历史课上尤其明显,每当老师讲到某一历史事件时,教室里就会响起清嗓子的声音,紧接着便“猫”声四起。

几年后,惠特森先生离开我们学校,迁到远在异地的另一所学校担任校长。适逢那个城镇举办大学橄榄球联赛,很多他教过的学生赶去观看。惠特森先生特意将他们请到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周末露天晚会。就在同学们准备离开时,他露出了特有的狡黠——每当设计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骗局之后,他大声告诉每一个来宾,他们享用的那些美味佳肴——“牛”排,小“牛”肉和炖“牛”肉全都是用马肉做的。

学校当局正酝酿,以后每周给每个学生15分钟时间,就教学的可改进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主张。如果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惠特森先生方法是最可行,最好的。尽管我不论是在电学或是人类繁衍学科上都毫无建树,而惠特森先生也已弃教经商,从事不动产交易,但每每想起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敢于面对任何人,敢于面对任何谬误说“不”的勇气,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这种价值,当我把惠特森先生的趣闻轶事讲给一位小学教师后,他大惊失色:“他不该那样愚弄你们!”我直盯着他的眼睛,平静地说:“你错了,先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惠特森先生生编乱造“怪猫”来考查学生,结果全班没有人及格。这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由此可见,惠特森先生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人。

B.惠特森先生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他告诉学生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要求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权威。

C.惠特森先生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教给学生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敢于面对任何人,敢于面对任何谬误说“不”的勇气。

D.作者指责了那位小学老师“错了”,是因为他认为“良师”都应该像惠特森先生一样。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凸显了惠特森先生的个性。

2.作品中的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结尾一段去掉可以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耐人寻味,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将向前之意的两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态。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两句勾勒出一幅水天相接,宁静致远的夕照图。

(4)《陈情表》中李密形容自己孤苦无依的名句是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两句来侧面表现洞箫声音极富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文后各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従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B.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C.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D.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B.擢,在表示官职变动时,意为“升官”。

C.布衣,形容生活非常节俭,穿粗布衣服的人。

D.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六部”指工部、礼部、户部、兵部、吏部、刑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少年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杜甫就率先去看望他。杜甫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滞留在长安。

B.杜甫和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当时打了败仗,杜甫受到牵连,又因为琴师董廷兰的缘故,杜甫被罢免了宰相之职,他进言又惹怒了皇帝。

C.杜甫跟随朝廷回到京城,后又离开京城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直到依附严武,生活才相对稳定。

D.《唐才子传》的作者认为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与我们了解的杜甫有所不同,可见该书有褒贬失实之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2)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