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和表达技巧。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在分析景物时把表达技巧也说出来。颈联紧承上文进行情景描述。“数声塞角高还咽”,处在凄凉哀愁情绪中的诗人偏偏又听到了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军中号角,就不禁在凄凉悲切的羁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几多哀愁:“一派泾河冻不流”,诗人此刻站在原卅城上,放眼望去,只见泾河之水早已被冻住不流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让这种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哀思。面对这样的穷荒野漠,碎丘幽壑,耳闻声声号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之无穷无尽的感慨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如本题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颈联紧承上文进行情景描述。面对这样的穷荒野漠,碎丘幽壑,耳闻声声号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之无穷无尽的感慨了。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这两句是说:你在异乡作小官,我在异乡作异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两人都难以收拾的。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呼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注释以及诗句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日:“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日:“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日:“八千缗。”蒙叱日:“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日:“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日:“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T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T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

世界的青花瓷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可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结构上的变化,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可能为波斯语“Samawi”或“solaymn”的音译。

“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

A.制作青花瓷用的颜料“苏麻离青”在伊斯兰世界中先被大量使用。

B.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

C.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

D.青花瓷中描绘的图案有些以同心圆形态排列,并呈放射性展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异域文明,中国艺术也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掀起创新的波澜。

B.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融合都是相互的,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C.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

D.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影响了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

3.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

A为世界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馆“鸟巢”和“水立方”,既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又融汇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

B.晚晴时期的康有为吸收西洋的写实画法,开启了中国画“以西润中”的序幕

C.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

D.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端午节漂洋过海,成为了韩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查看答案

请以“歌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

项目

家庭作业情况

睡眠状况

吃早餐情况

体育锻炼情况

2小时以上

2小时以

8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下

吃早餐

不吃早餐

1小时以上

1小时以下

84%

16%

27.5%

72.5%

70%

30%

21%

79%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                                    的现象。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