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手把一枝杨柳系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词的内容分析。

2.上阕前两句和下阕描绘了三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1.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开始的春恨引出“系春风”,又由系不住的春风而引出下片的失落。 ②“系春风”化虚为实,突出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光阴、青春的眷恋等闲情闲绪。 2.①池水凝碧,花老残红的暮春景象。②鹊飞落游丝,蜂触花蕊落的衰残画面。③庭院中,春雨蒙蒙,秋千闲置,人立帘拢的凄迷景象。(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承接前一句“有人独立画桥东”惜春女子,有意捕捉春光。用杨柳来“系春风”。但毕竟留不住,为下文写春去作铺垫。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写出女主人公痴情的留春举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三、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2.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上阕前两句写出了池水凝碧、花残枝头的暮春景色。下片写鹊绊游丝、蜂拈落蕊,小院烟雨蒙蒙的画面。抓住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池水”“花残” “蜂” “小院” “烟雨”以及它们构成的意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如果说到诗歌入画作的话,一般是反复体会诗中的情境,也就是先体会以上的诗中的内容,然后在思维里构建起一个图画,这个图画可以涵盖和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加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理解上的发展,就能够组成一幅生动、鲜活的创作作品了。这种题型不该等同于一般的扩写,诗歌更不应该提翻译。画面描绘时应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描绘,合描绘的画面也必须带有作者的情感着眼点。在指导学生做题时要注意方法指导,如指导运用联想,就应该告诉学生怎样进行联想。诗歌应该是言—象—境。画面翻译和画面描绘不存在相对论,用它作比较,很难讲清楚。 要注意定义画面描绘的概念。文体分类有叙述文和描述文之分。翻译句子类属叙述类。应将叙述与描写进行比较,学生可能对哪些句子属于画面描绘更清楚。描不描绘要忠于原诗句,如果原诗句是叙述,那么做题时也只能叙述,只有诗句是描绘时才能用于描绘。 由知而能的转换要讲究细部琢磨,如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1.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2.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3.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 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B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C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D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中贾不至               非能水也,绝江河

B.将受命日则忘其家         即患秦兵

C.旦日日中会军门           不拘

D.援桴鼓之急则忘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卑贱,却深受皇帝赏识。穰苴为报君王之恩,在齐国连遭败绩时,请缨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也被处置。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 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D穰苴威震敌军。穰苴起兵后,晋国知道了,就把军队撤了回去;燕国军队知道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三军。三军之士皆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      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             ,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消费主导”,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不能以“产业化”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2010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依据文意,依次填入文中三处划横线的空缺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A等同     创造性和主动性     消费主体及其趣味

B等同     主体性和自主性     艺术品位及其格调

C照搬     主体性和自主性     消费主体及其趣味

D照搬     创造性和主动性     艺术品位及其格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D.马克思说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阐明了艺术作品对“艺术对象”,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文艺自身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相比之下,社会的原因对文化低俗化的形成影响更大

B.文章列举了“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会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 其中,主要的两个误区分别是:文艺是生活的反映,反映生活就要放弃精神坚守; “文化产业”只需追求经济效益,可以完全撇开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

C鲁迅认为,如果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意思即文艺“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

D.文艺大众化是积极意义但是,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林丹和李宗伟,一个是金牌拿到手软,光世界冠军就有将近20个的金满贯得主;一个却是穷其一生可能也无法实现世界冠军梦的“千年老二”。 我们会记得林丹夺冠后的疯狂庆祝,也有不少人忘不了李宗伟落寞的身影。有网友说,若没有李宗伟,林丹纵然再强,也无法被激发出最好的自己,观众也就不能欣赏到如此跌宕酣畅的比赛。而林丹说:“你们除了看到我以外,也应该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我不觉得他是失败的。他通过努力让很多人也认可他,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金牌只是一种标准,不能够代表所有。有时我也会向李宗伟学习,我会想他输给了我这么多次重要比赛,为什么还能够放下一切,继续跟我再拼下一次比赛?”李宗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冠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我想的是接下来看能不能再多打两年,慢慢享受羽毛球吧。”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把下列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单句,不改变句意,可适当增减字词。

作为地球生命演化的杰出范例的中国“澄江化石地”经过第36届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后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的发布标志着“澄江化石地”历时8年的“申遗”工作尘埃落定。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社会在语言领域显现出“双刃剑效应”,在普通话迅速推广普及的同时,        。当下,跟年轻人提到方言,他们往往会认为用处不大,“老土”,羞于学习,能使用家乡方言者越来越少。其实,        ,没有了方言,地方戏、地方曲艺就会消亡,比如越剧、秦腔、黄梅戏、天津快板、河南梆子等都依赖方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乡音还承载着人们的乡情乡愁。现代社会经济要一体化,文化要多样化,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看成对立排斥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