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

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希望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为此,他对北京旧城区进行调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这样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他的“有机更新”理念,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应用。在他看来,城市和人体一样,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应该保留相对完好的,逐步剔除破烂的没有文物价值的,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剔旧。

吴良镛认为,北京的旧城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创造一种社会型住宅,因地制宜,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美观舒适的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吻合,做到两者相得益彰。按照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的理论改造完成的菊儿胡同今非昔比,白墙黛瓦,柳绿花红,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既保持了老北京的建筑特色,又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体现了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北京危房改造中的典范之作。1993年,菊儿胡同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位英国建筑评论家说:“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危房改造,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它既能保持城市历史底蕴,又能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新旧交融,相得益彰,开辟出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途径。”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良镛从小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从事建筑工作的人生理想。他父亲对他也有这样的期望,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B.本文选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一些片段,表现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性、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建筑学家的精神品质。

C.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得到梁思成的赏识,也得到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的高度评价,沙里宁认为吴良镛身上有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D.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吴良镛不仅呼吁各方面重视历史遗迹,而且亲自调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并得到实施。

E.吴良镛深受恩师梁思成的影响,工作刻苦勤奋,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因此菊儿胡同得以成功改造,并获得世界大奖。

2.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赞美吴良镛,说他的工作有“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具体体现在吴良镛工作的哪些方面?

3.为何说“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请简要分析。

4.在吴良镛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诗意的栖居。结合文中吴良镛的人生经历,谈谈哪些因素让他“诗意的栖居”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中国现代性的精神”指工作中考虑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兼顾传承与发展,注重新与旧的整合。②在培养新中国建筑人才方面: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呼吁重视建筑教育,提出建筑专业与建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③在建筑设计理念与构想方面:注重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建筑古韵与满足人们实际居住的需求的结合,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 3.①梁思成是发现吴良镛的伯乐,并让吴良镛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了解了建筑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了他的眼界。②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写信将其招回,促使他成才。③梁思成的爱国精神、工作态度与学术精神深深影响了吴良镛。 4.①有广泛的爱好,喜欢吟诗作画,从小有远大志向,并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着;②讲课生动,学生喜欢,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③为人正派,生活朴素;④学术上既前卫,又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中国人诗意的栖居。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等多方面,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在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2.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方法点拨(一)览全文:抓关键在迅速阅读文本的同时要整体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如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相关事件。善于利用标题、首尾段(句)、 过渡句、主旨句、中心句、评议句、关联词等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二)审题干:划区域 根据题干信息,弄懂要考什么(“精神”与“工作”),并据此明确信息筛选的标准,划定相关文段区域。(三)去枝叶:定答案在所划定的文段区间,根据题干设问方式(特别注意有无隐性要求),对语句信息进行处理,删繁就简,去其枝叶,或提取重组,或合并转述,最终定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 3.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精神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实际就是传主拥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 4.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题目有两个答题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就某问题作深入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向外延伸主要是就传主的某种精神结合实际作答,一般题干要求较为明确。此题探究“诗意的栖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或字迹潦草,该题不得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用                                   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

(2)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出师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小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吟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诸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随调吟出,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要求各级政府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精心规划,使灾区人民在恢复重建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B.市广电局宣称:未来三个月将在市区居民小区全面落实和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精神,居民小区电视信号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C.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D.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